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湖北医药学院以其扎实的步伐,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和文化交流的征程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足迹。从生物医药研发到临床教学改革,再到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这所坐落于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的高等医学院校,正以蓬勃的发展态势,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打造生物医药研发新高地
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学校坚持“从临床中来,到产业中去”,以“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四链深度融合为路径,依托直属附属医院的丰富临床资源,打造了“医教研产”一体化的科研平台,构建起服务区域发展的创新生态圈。2021年获批的“武当道地中药综合利用湖北省中试基地”,围绕七叶一枝花、天麻等十堰道地药材开展活性成分提取和新药研发攻关。多项研究成果获得认可,其中“植物抗逆和根系构型的调控机制及其在药用植物虎杖生产中的应用”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学校与湖北金水源共建的“湖北省武当濒危珍稀药用植物开发与运用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已具备年产2000万株中药材驯化苗株和100万株脱毒苗株的生产能力。2024年底,湖北医药学院武当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顺利通过CMA资质认证,标志着该中心已具备向社会提供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的能力。
构筑医学人才集聚洼地

“十四五”期间,湖北医药学院人才工作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较“十三五”末增长60%,博士占比由34.4%提升至48.8%,新增省级及以上人才22人。学校确立了2025年为“人才发展年”,实施了一系列精准引才、育才、用才举措,成功全职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2人,柔性引进国家级人才(团队)5个。学校设立“湖医药科学家”和“湖医药学者”两类特岗,首批聘任7名优秀人才。学校紧扣区域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缺口,构建“产业需求牵引、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与30余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针对鄂西北中药材资源开发、高端医疗器械制造等领域需求,学校新增“生物与医药”“智能医学工程”等专业,专业与区域产业匹配度达90%以上。
大力彰显社会责任担当

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学校整合环境医学、药学、公共卫生等多学科力量,成立“鄂西北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库区水质精准监测与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学校组建“源头碧水”等环保志愿服务队,组织4000余名师生深入水源区,累计开展环保志愿活动超2000次,徒步巡河净滩3000余公里。学校构建“健康集市+四点半课堂+急救培训”多元服务体系,五年来开展各类活动500余场,服务群众超6万人次。学校与十堰市32家红色教育基地及场馆深度合作,拓展“思政教育+志愿服务”创新模式。学校创新“订单班”培养机制,与5家企业合作办学,建设“武当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学院”,推行“双导师制”教学。通过“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建设,学校近三年累计向本地生物医药企业输送毕业生超3000人,留鄂就业率达76%。
创新传播医学人文精神

学校重点打造“多彩中国”系列大思政课,通过跨校合作、品牌课程建设、社区服务与国际传播等方式,构建了多元立体的文化交流体系,成为传播医学人文精神的创新载体。《奋斗者永远是年轻》《丹心·照汗青》等思政课通过讲述建院元老的事迹,将红色文化、医者仁心与武当武术等元素融入教学,增强医学生的文化认同与职业使命感。留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在课程中表演《极韵武当》武术节目,以刚柔并济的招式展现中华武术的和合精神,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通过“好人馆”“校史馆”等阵地持续传播好人文化,编排《医者·师者》等舞台剧,以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让医学人文精神在校园内蔚然成风,大医品德涵育体系的建设经验与做法受到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肯定,作为本科教育“示范案例”重点推荐。(通讯员:鲍晓宇)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