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师范学院副校长黄快林教授撰写的《校本红色资源融入高校铸魂育人的创新实践——以“ 特立精神”融入高校“ 三全育人”为例》一书已于2024年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为校本红色资源融入高校铸魂育人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和结论。该著作得到许多同行的好评和肯定,彰显了育人理论与校本红色资源的统一,展示了作者较深的研究基础和理论功底。
本书共五章, 涵盖红色资源及其发展历程、以“ 特立精神”为例的文化育人实践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校本红色资源传承、新时代高校校本红色资源育人机制研究、新时代高校校本红色资源融入育人实践的运行机制等内容。本书以“特立精神”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为例, 阐释红色资源如何融入高校铸魂育人的创新实践。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创新实践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领域,也是一个亟需研究和回答的现实问题。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校本红色资源融入高校铸魂育人的创新实践,或许是因为涉猎这一领域需要跨学科的思维、视域,诸如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制度学、法学、逻辑学等;或许是因为大家觉得校本红色资源融入高校铸魂育人的创新实践是教育行政部门或某些实践者的事情,尤其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和研究的问题。本书的研究,在实践上对于确保高等教育工作者推动校本红色资源融入高校铸魂育人的创新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在当前,国内对于校本红色资源融入高校铸魂育人的创新实践成果尚不多见,从管理学角度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铸魂育人的创新研究还很少见。本书对于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提升实践能力,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难能可贵的是,该书提出了系列新理论、新观点尤其值得关注:
第一,红色资源的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原动力。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旨在课程思政过程中传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和红色精神,让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信仰和专业思维不断接受红色基因的浸染与红色精神的熏陶。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是树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推行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和通识课教师摒弃传统的课程内容讲授为核心的做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有效的红色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艰难历程,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信念,将个人的理想和价值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结合,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不懈奋斗。
第二,红色资源化的内容融入是课程思政不断完善的推动力。红色资源融入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形态的变革,最主要体现在显性教育向隐性教育的一种延伸,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一种形态。将红色资源作为高校思政课隐性教育形态的资源,可以让学生从红色资源中包含的榜样人物、优秀品质、家国情怀、党性修养中汲取精神动力,也可以依托红色资源的直观呈现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艰难历程,从而发展受教育者的素质和心理,同化他们的行为观念。
第三,数字技术能够促进红色资源的科学保护。数字技术有益于推动红色资源的整体性保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红色资源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甚至遭到破坏。而3D扫描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对红色建筑、文物等资源数据进行提取扫描, 让红色资源“定型”在某种状态,获得精确的空间坐标数据,进行数字化留存,实现永久的预防性保护。一旦有现实需要,比如因意外发生红色资源损毁,就可以将这些数据输入特定系统,再使用3D打印机获取1∶1的实物模型,并用实物模型补足损毁部分,对红色资源进行数字化重建。
纵观全书,框架完整,结构严密,逻辑关系分明,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价值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规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综合多种研究方法,叠加运用。整体来看,这是一本关于校本红色资源融入高校铸魂育人的创新实践之杰作,不仅可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的参考书,也可供教育工作者及其他社会人士阅读和借鉴。
作者:谢晶仁
[书评人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