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扬州大学:半年4篇顶刊 他们“狙击”耐药菌、守护“大健康”
2025-04-21 16:38:00
扬州大学

  近期,扬州大学王志强教授带领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在抗生素耐药性研究方面做出了具有创新性的重大贡献。

王志强课题组合照

  一支精锐的“耐药菌狙击尖兵”

  由王志强教授领衔的“细菌耐药性研究团队”,是扬州大学兽医学院的一支科研尖兵。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初步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团队7名核心成员中,既有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也有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更有深耕兽医公共卫生领域的行业专家。这支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团队,手握三十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在《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ports》《Advanced Science》《Science Bulletin》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超百篇。团队首席和成员多次入选爱思唯尔全球前2%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王志强课题组合照

  团队以“动物源病原菌耐药性形成、传播分子机制研究”“耐药性干预控制原理与关键技术研究”和“耐药性检测与风险评估”为主要研究方向,以“破解耐药基因密码,守护人类与动物健康”为使命,志向成为国际抗“菌”战场上的中国力量。近年来,团队坚持培育一流兽医人才、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和提升学科细菌耐药性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我国和江苏地区健康养殖提供了科学支撑。他们主编的《兽医药理学》教材成为全国新农科建设新形态教材标杆,构建的“三四三”培养体系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实验室里,学生跟随导师在挑战杯、“揭榜挂帅”等赛事中屡获殊荣;“养殖场里,研究生带着“噬菌体鸡尾酒疗法”,用科技守护乡村振兴。”近五年,团队培养的学子中,15人获国家奖学金,1篇论文入选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更有人带着科研成果登上国际学术讲台。

  解码耐药基因的“生死博弈”

  细菌耐药性被称为“无声的疫情”,而王志强教授团队的最新成果为这场战“疫”点亮了曙光。2025年1月31日,他们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重磅研究成果,首次揭示DNA聚合酶IV(dinB)通过负反馈调控平衡耐药基因mcr-1的表达机制。这一发现如同破解了细菌的“生存密码”:当mcr-1过度表达导致细菌生长受阻时,dinB会踩下“刹车”,帮助细菌在耐药性与生存力间找到微妙平衡。团队基于此开发出精准抗菌策略,在实验中成功清除耐药菌,为“后抗生素时代”提供了全新思路。

右一为王志强

  研究耐药基因如同在微观世界“拆弹”。团队曾为解析mcr-1的适应性代价陷入瓶颈,一次实验中,团队成员发现:缺失dinB的菌株虽耐药性增强,却变得“虚弱不堪”。这一反常现象成为突破口,团队连续三个月驻守实验室,最终揭示dinB的负反馈机制。而将理论转化为应用同样艰难——为验证噬菌体疗法效果,团队成员深入养殖场,在40℃的鸡舍中连续采样,最终开发出可降低90%耐药菌感染率的防控方案。这一成果为抗生素耐药性细菌的精准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未来有望在抗菌策略的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王志强在给学生们上课

导师团队在实验室交流课题

  除此之外,团队持续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加速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开展了单分子测序技术在动物病原快速检测和溯源的应用研究,形成了相关的技术流程和软件著作权,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等期刊。他们持续推进新型抗生素替代物开发和抗菌增效化合物研发,先后发掘安全有效的新型抗菌增效剂10余个。同时,针对耐药菌防控,开发噬菌体鸡尾酒疗法,用于养殖端耐药菌的感染防控,并结合健康养殖需求,持续开展动物源耐药菌监测,为科学合理用药提供数据支撑。

团队参与“研途有约”论坛活动

  兽医领域的薪火相传

从左到右依次为:张海洁、肖霞、李瑞超、王志强、刘源、王勉之、彭凯

  “科研的高度,取决于人才的厚度。”团队将育人视为核心使命,除了团队负责人王志强教授,导师团成员还包括刘源、李瑞超教授,肖霞、王勉之副教授,张海洁、彭凯博士。每一位老师都如同一盏明灯,为学生指引科研方向,温暖学生的心扉。

中间为王志强

  作为师门大家庭的领路人,王志强始终以春风化雨般的教诲滋养着每一位学生。每当有新成员加入实验室,他总会精心筹备见面座谈会,在儒雅谦和的谈吐间,细致了解每位同学的专业背景与个人志趣,让学生们既感受到学术领航者的专业高度,又体会到家人般的温暖守护。“你很有潜力”“把英语融入生活”的暖心鼓励,恰似暗夜星辰,为初踏学术征程的年轻人照亮前路。王志强不仅教会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科研工作者。

刘源

  在每周的组会上,刘源犀利的学术眼光总能穿透迷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如此严谨的他,走出实验室后,却会抱着篮球在球场朝学生们挥手:“今天谁防得住我,我请他喝奶茶!”接着一个转身,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李瑞超的办公室则被戏称为“科研急诊室”——电脑屏幕上同时闪烁着三代测序运行记录、腾讯会议窗口与布满修订痕迹的论文,而他总能在这三重空间里精准切换:刚对学生说出“这次测序质量很好,抓紧分析做好总结”,转头便向远程会议里的合作团队说“数据已经下机,项目可以尽快推进”。刚结束一个线上会议,又切回英文场景,与海外学生展开课题讨论。提起肖霞,有学生动情地说道:“我渴望成为这样的女老师,渴望学习她的品质,想要把这样的美好传递下去。我为遇见她而感到幸运。”肖老师总能精准地捕捉到学生真实的需要和难处,给出恰到好处的关心。

左二为王勉之,左三为肖霞

  王勉之被学生们称为小王老师,相较严厉老师的印象,他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兄长。在学生们心里,王勉之是温柔的化身,他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张海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当团队在研究中遇到难题时,她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独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术研究中一丝不苟的她,在生活中更是贴心无私。正因老师们对学术的热忱与坚持,学生们才能坚定:那些曾被视作“碱基裂隙”的挫折里,或许正蛰伏着改写微生物密码的微光。兽医领域的薪火,才得以代代相传。

  放眼国际 锚定未来

  “王老师告诉我们,做研究要学会‘走出去’,用自己的方式,把别人的技术‘学回来’。”截至目前,团队的合作足迹已遍及香港理工大学、英国巴斯大学等多所海外高水平大学。团队中5人具有海外学习或进修经历,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交流10余人次,在国际会议做学术报告3人次。他们主导的国际项目首次将单分子测序技术用于动物病原溯源,开发的耐药菌监测系统已服务全国20余家养殖企业。

  披荆斩棘路漫漫,步步攀登崎岖坎。未来,团队将进一步聚焦我国畜禽健康重大需求,构建"细菌耐药生态全景解析—传播链精准干预—绿色替抗产品开发"三位一体的创新研究体系,致力于在耐药性防控领域打造国际领先的“中国方案”;以临床高发人兽共患病原菌为突破口,运用“分子流行病学追踪+多组学技术”,解析临床一线药物耐药基因的“进化树”,并通过构建耐药基因跨物种传播动力学模型,绘制我国畜禽养殖场耐药基因传播进化图景,为精准防控提供分子导航,探索防止耐药性产生或传播的抗菌药应用新策略。

  此外,团队还投身于构建天然产物功能分子库,开发具有黏膜修复、菌群调控、免疫增强三重功能的饲用替抗功能包,利用综合应用技术减少抗菌药用量;针对畜禽重要耐药病原菌筛选与开发新型耐药抑制剂及抗菌增效剂。搭建"微生物组学+人工智能+兽医公共卫生"跨学科研究平台,在多个科研方向上相互交叉和融合,在细菌耐药性形成与传播机制、细菌耐药性干预控制方面进一步取得新突破,最终构建切实可行的耐药性防控技术新体系。

  从实验室中的基因组图谱到“产学研用”的一体发展王志强团队用多年光阴织就了一张阻击耐药菌的科技之网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漫长博弈中科学家的智慧与坚持终将为生命赢得更多可能。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774437777 2025-04-21 09:15
SRC-774437777 2025-04-07 17:57
SRC-774437777 2025-03-21 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