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暨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第十七届国际精英创业周开幕式在苏州隆重举行。
大会发布了“2025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成果”及“2025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提名成果”。苏州大学“新型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入选“2025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成果”。此前,相关研究已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会上,“2025苏州青年科学家”名单正式揭晓,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陈金星教授成功入选。
“新型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是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殳凹教授与王亚星教授的研究成果。
微型核电池因持久稳定的电力供应特性,在极端环境和长期运作需求中具有独特优势。锕系核素因其长半衰期和高衰变能,成为该类电池的理想“燃料”。然而,传统的微型核电池设计中严重的自吸收阻碍了锕系核素衰变能的高效转换。
王殳凹、王亚星和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湘潭大学欧阳晓平等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结型能量转换器”的锕系微型核电池架构,实现了锕系核素与能量转换单元的分子级耦合,大幅削减了自吸收效应,使衰变能转化效率提升了8000倍。该研究结合光伏电池技术将辐射自发光转化为电力输出,开发出新型锕系辐射光伏核电池,达到了此类电池最高的能量转换效率。该研究为高效微型核电池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放射性废物的高值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9月18日发表于Nature(Nature,2024,633,811-815)。

陈金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青年人才计划获得者。2018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加入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2月加入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任副教授,2024年晋升为教授。
近年来主要从事废旧塑料催化升级回收研究,累计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包括Nat.Rev.Clean.Tech.、J.Am.Chem.Soc.、Nat. Commun.、Angew. Chem.Int.Ed.、Matter、Adv. Mater.等,多篇论文被Science、Chem等多个学术期刊作为亮点专题报道。此外,还获得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2024)和苏州市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2022)支持,担任《Polymer Science&Technology》《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Carbon and Hydrogen》等期刊青年编委。
深耕科研,助力科技创新发展
陈金星教授一直致力于开发新型催化回收技术,从基础材料设计到催化体系构建,突破废塑料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瓶颈。团队发展了一系列催化材料合成新策略,为塑料催化回收提供基础材料,在国际上率先开发了光热催化塑料回收体系,利用太阳能直接驱动塑料回收催化反应。相关成果发表后,引发全球多个研究团队对光热催化路径的跟进研究。
针对不同塑料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大,解聚条件冲突,单一工艺无法兼顾等难题,团队开发了“梯次催化回收技术”,从催化材料-催化体系-产物分离等多方面出发,实现了多种混合塑料的回收,解决了组分互扰难题。
倾心教学,塑造时代优秀人才
作为一名教师,陈金星教授始终践行“站稳讲台、潜心育人”的宗旨。他承担2门基础课的教学,参编2部中英文教材,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与竞赛。担任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老师,指导本科生获得江苏省和苏州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同时担任江苏省研究生优质教学资源课程共同负责人。
对于研究生培养,他一直坚持“深学术、广学识”。多名他指导的研究生获国家及省级学业奖学金和校优秀毕业生,毕业后前往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包括美国加州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据悉,本届“苏州青年科学家”重点支持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苏州“1030”产业,特别是光子、具身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全球青年人才。今年,“苏州青年科学家”首次面向全球征集,共吸引了来自美国、欧盟、日韩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名青年人才申报,最终评选出20位在相关领域具有重大创新成果和战略科学家潜力的青年人才。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