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近期,扬州大学顶刊+4!!
2025-07-23 15:33:00
扬州大学
扬州大学青年教师马诚

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

发表研究论文

image.png
image.png

  近日,扬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青年教师马诚及其合作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了题为“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Discloses Active Intermediates in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s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的研究论文。

image.png

青年教师马诚(右一),博士研究生、文章第一作者陈轩(左一)

image.png

  该研究聚焦于以过渡金属(TM)为基础的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在阳极析氧反应(OER)催化中的应用。MOF材料凭借其高比表面积、多孔性及优化的活性位点,能有效促进电子传递与反应物传质。理解其催化机制的关键在于揭示金属-配体界面电子耦合作用及其在吸附物演化机制(AEM)中的作用,其中追踪不稳定的反应中间体(如OOH*)是核心挑战。

image.png

  针对此难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电化学发光(ECL)显微分析与成像技术。他们利用对OOH*具有高度选择性的ECL探针L-012,原位监测了作为OER催化剂的TM-四氰基二甲基醌(TM-TCNQ)MOF材料。该技术通过关联ECL信号演变(如起始电位、最大强度)与OOH*的生成积累,便捷地确定了OER的决速步骤。该研究所提出的ECL分析和显微镜技术为理解OER中的详细基元反应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从而进一步指明了高性能催化剂的发展方向。

image.png

  论文第一作者为学院博士研究生陈轩,通讯作者为马诚教授、庞欢教授和徐琴教授。该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image.png
扬州大学许小勇教授团队
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
发表研究论文
图片
图片

  近日,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许小勇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了题为“Industrial Alkaline Electrolyzers Enabled by Interface-Engineered Cobalt Oxide Electrodes for High-Efficiency Water Splitt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金属/半导体界面过渡层策略,构筑了高性能钴基纳米片电极,为开发下一代工业级碱水电解电极提供了新思路。

图片

  团队创造性地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基于界面工程的钴氧化物(Co₃O₄)电极。该电极采用可规模化生产的电镀技术,在廉价的镍丝网基底上原位构筑了具有独特“金属钴Co /Co₃O₄纳米片”过渡结构的催化层。研究发现,金属/半导体界面在施加电位下可引发“电荷雪崩效应”,实现电子的高效集中释放,促进高电流密度析氢反应,仅需207 mV的极低过电位即可驱动1 A cm⁻²的高电流密度。

图片

  团队将该电极成功应用于工业级10单元电堆电解槽进行验证。在工业条件(30% KOH,80-85°C)下,电解槽在2.0 V的低槽压下即可稳定输出高达1 A cm⁻²的电流密度,远超传统雷尼镍基电解槽(>2.06 V才能达到0.5 A cm⁻²),稳定运行超过1000小时(衰减率仅0.056 mV h⁻¹)。此外,该电极采用室温电镀技术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过程环保,具备大规模生产潜力。

图片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成以及硕士研究生罗旭宇、王颖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许小勇教授和北京化工大学王维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扬州大学焦新安教授团队

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

发表研究成果

image.png
image.png

  7月11日,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焦新安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了题为“Quorum sensing inhibits type III-A CRISPR-Cas system activity through repressing positive regulators SarA and ArcR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QS)抑制CRISPR-Cas系统表达的分子机制。

image.png

焦新安团队

image.png

  研究团队以携带III-A型CRISPR-Cas系统的MRSA为研究对象,发现QS系统的核心转录因子AgrA可抑制CRISPR-Cas系统的表达及干扰活性。该研究首次揭示了QS调控革兰氏阳性菌CRISPR-Cas系统表达的分子机制,为细菌免疫系统的表达调控提供了新视角,并为理解QS在细菌-噬菌体互作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image.png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后李扬、唐苑悦副教授和李晓飞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焦新安教授、李求春教授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Hanne Ingmer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image.png
扬州大学严长杰教授团队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发表研究论文
图片.png

  7月19日,扬州大学农学院严长杰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Natural variation of an E3 ubiquitin ligase encoding gene Chalk9 regulates grain chalkiness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揭示了E3泛素连接酶Chalk9通过泛素化OsEBP89调控稻米品质的分子机制,为培育品质改良的水稻品种提供了潜在的策略。

图片55.png

严长杰团队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稻米品质在消费者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研究团队通过籼稻自然群体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了一个调控水稻垩白的关键位点Chalk9。研究发现,Chalk9通过泛素化活性调控关键转录因子OsEBP89的蛋白稳态,用于维持水稻籽粒灌浆后期贮藏物质(淀粉和蛋白)的合成达到各自的平衡。进一步发现优良等位基因Chalk9-L可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显著降低垩白度。通过进化选择分析,发现Chalk9在粳稻中受到强烈选择,而在30%的籼稻中缺少该优良等位基因。这说明本研究对进一步改良籼稻品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

图片5.png

  农学院青年教师胡智、硕士研究生刘洪春和青年教师郭旻为共同第一作者,严长杰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774437777 2025-07-18 15:00
SRC-774437777 2025-07-14 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