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四届江苏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暨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江苏赛区预选赛在淮阴师范学院落下帷幕。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3支队伍参加比赛,荣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其中,“澄砜者”团队在众多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银奖,并将代表淮阴师范学院参加华东区赛。
“熬”出韧劲,“燃”起豪情
拿到获奖通知时,“澄砜者”团队的五位年轻人几乎是相拥着又哭又笑。成员王静坦言:“毕竟熬了近三个月,从方案框架推翻重做到设备参数反复校验,每个人都攒着一股劲。现在终于有了阶段性结果,那种‘所有付出都有回响’的感觉特别强烈。”
江苏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银奖获奖团队
备赛的日子里,“坎儿”从没断过。在工艺路线比选初期,团队争论十多天无结果。指导老师褚效中提出“拆分问题,各司其职”的策略,成员们分三组进行不同工艺方案比对。“有人专攻文献查新,有人做小试验证,像拼图一样凑齐解决方案,”王静回忆,“经过一周努力,终于确定了合适的路线。”
这份韧劲在赛场得到验证——省赛初赛时,“澄砜者”团队流畅完成汇报,并清晰回答了评委的每个提问。
“抠”住细节,“立”住初心
这次竞赛以“双碳战略下二甲基亚砜(DMSO)生产设计”为主题,而“澄砜者”团队的绿色思路,藏在每个生产环节的“较真”里。
他们不搞“为降碳而降碳”的形式主义,而是在原料端搞“四大循环”,让硫化氢与二甲基硫醚乖乖“循环上岗”;工艺端优化催化剂、回收反应余热,给精馏工序“省能”;废物端用生物法处理污水,让90%的废水重新“上岗”。
“我们理解‘双碳’的核心在于‘高效降碳’而非‘为降碳而降碳’,”王静强调,“要让每个环节都低碳化,而不是只在某一步凑指标。”
团队名称里的“砜”字,更是藏着专业初心。既呼应DMSO分子中的亚砜基,也暗喻着他们的追求:要像砜的稳定性一样扎实可靠,像亚砜基的活性一样永葆创新,让绿色化工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个设计细节。
“学”透理论,“练”硬本领
为何化院能批量诞生优秀团队?答案,就藏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育人宝典里。
“将往年大赛题目贯穿《化工设计》课程,融合化工原理、热力学等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往届作品分析,让学生抓住问题本质。”褚效中老师介绍道。除此之外,在《化工设计》课程开课之前,褚老师还邀请上届优秀团队分享作品心得,在引导同学们做好示范引领与团队传承的同时,提升新一届学生的信心和荣誉感。
几个月的备赛周期,磨出的不只是获奖方案,更是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知识融合能力。从对着工艺路线“一头雾水”到能拆分问题、协作攻关,从课本理论到 Aspen Plus 模拟、设备选型的实战应用,从课堂学习者到能站在答辩席上与全省学子竞技的“准工程师”,他们完成了质的蜕变。
“专业能力跃升、综合素养蜕变、不断深化对化工系统的全局认知,这才是竞赛最珍贵的奖杯。”褚效中老师的话道出了育人本质。
现在,“澄砜者”团队正在备战华东区赛。他们期待让“低碳不是负担,而是化工升级契机”的理念被更多人看见。而这份期待的背后,是淮阴师范学院用实践育人点燃的青春火种——每一份执着都有回响,每一次创新都在为绿色未来铺路。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