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乡野寻梦助农团”深入泰州市溱潼镇,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紧扣“文化寻根、科技助农、融合创新、长效赋能”四大主线,将专业实践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以“强农有我”的青春誓言,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师生走进溱湖砖瓦博物馆,探寻省级非遗“溱潼砖瓦制作技艺”的千年脉络。这项源自秦汉、兴于明清的传统技艺,以溱湖黑黏土为原料,经七十二道工序制成,其“绿豆青”釉面与“镗锣响”音效曾广泛应用于南京古城墙、上海城隍庙等古建筑修复。2009年,该技艺入选江苏省第二批非遗名录。
学生们系统梳理技艺历史,对话非遗技艺传承人,亲身体验踩泥、制坯、烧窑等核心环节,并通过问卷调研收集村民对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建议。“当触摸到古砖上匠人的指纹时,我读懂了‘守初心’的重量。”队员田晶的实践手记,道出了青年对乡土文化的敬畏。基于调研,团队提出“非遗+旅游”活化方案,建议打造砖瓦文化体验工坊,将传统技艺转化为乡村旅游特色IP。
在洲南村水蜜桃种植基地,学生们将课堂搬进田间,学习智慧农业技术后,转战姜堰电商产业园开展实战。化身“新农人主播”的队员们,以专业视角解析水蜜桃的种植特色与文化内涵,折射出数字技术对传统农业的革新力量。
如何让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团队深入河横村田园综合体、椿野咖啡馆等新业态调研,设计出两条原创主题线路:“我们要让游客从‘路过’变为‘生活’在溱潼。”实践团队成员乔晓雪介绍,线路设计充分结合溱潼镇2025年文旅发展规划,瞄准“春暖乡情、夏日竞渡、秋收盛典、冬韵市集”四大主题活动,深度解锁全年文旅精彩。
团队与溱潼镇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了乡村振兴座谈会,并就长效合作达成共识。定向输送文旅人才,推动“三下乡”向“常下乡”转变。
五天实践,江苏旅院学子以脚步丈量水乡,用专业赋能产业。社会实践团队带队指导老师陈虹表示:“此次实践实现了专业、科技、青年的三维赋能,未来我们将依托推动更多青年学子在乡野间圆梦,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从前我们带着‘寻梦’的向往而来,现在带着‘圆梦’的责任归去。”队长吴智勇说。这场跨越校地的双向奔赴,不仅为溱潼镇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智力方案”,更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乡土中深刻理解了“强农有我”的初心使命。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