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正经历从技术工具应用向系统数字能力重塑的转型。应用型高校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其教师数字胜任力直接影响着教学创新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然而,目前应用型高校的教学队伍面临着技术集成能力结构性不足、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脱轨、产教协同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为有效解决上述困境,需要构建“教师个体-学校组织-区域环境”三管齐下的协同驱动提升路径。
教师个体:通过层级赋能激发内部动机,构建“技术-教学-产业”一体化能力
教师作为数字胜任力的实践主体,其技术接受度与自我效能感是能力提升的核心驱动力。可通过建立精准化数字能力与个性化支持体系,来激发教师技术接受度与自我效能感,使两者相互促进,形成“基础能力夯实→技术整合创新→产业实践转化”的螺旋式发展路径。
首先,基于教师职业发展阶段与学科特性,构建“分类-分层”精准培训体系,强化技术接受度与实操能力。针对新手教师,主要强化数字工具基础应用能力,比如专注新手教师对“雨课堂”“超星”等在线平台的规范操作使用,对SPSS、EXCLE等基础数据分析工具的数据处理运用等。可以采用线上微课+线下实操的方式来进行培训,为新手老师设计开发5至8分钟的模块化微课程,实现碎片化线上学习,同时,配备线上线下随堂任务,让老师进行实操练习,再推出“数字教学微认证”制度,纳入职称评审体系;面向资深教师,主要强化技术整合与创新能力。比如通过实施项目制跨学科团队学习的形式来聚焦混合式课程设计、AI辅助教学等高阶能力,使资深教师更好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学科差异化设计进一步细化培训赋能方向,理工科教师可以侧重工业软件的学习(如Nastran、SolidWorks等)、虚拟仿真训练以及物联网技术,文科教师则可以强化在线协作系统的应用、数字人文工具的使用(如文献管理与定性分析工具、数据可视化工具、文本分析工具等),以此建立学科特色与技术能力的深度结合。
其次,建立动态化的教师电子数字能力档案袋,实现教师个性化、可持续发展路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记录并收集个人相关数据信息,并结合产教融合的工作成果、学生评价及数字培训情况等多维度指标进行综合判断,生成可视化的知识能力图谱,以此来建立动态化数字能力档案系统。这不仅能提升教师的数字专业素养,实现教师可持续化发展,还能激发教育教学创新,推动教育数字化蓬勃发展。
最后,构建技术加教学的双边反思社群,促进同伴学习和经验共享。教师个人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多种渠道来提升自身进步。具体来说,线上通过OA系统、钉钉或微信等渠道建立学科群组,教师群体可在此提出技术使用讨论、分享数字教学案例、共享数字资源等,促进自我学习反思;线下还可进一步举办数字教育专题讲座,邀请合作企业的专家为教师进行培训,推动产学研深度对话。这种社群机制通过同伴学习和经验分享,有效地促进数字技术与教学创新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师个人技术突破转向教师集体智慧进化的学习共同体。
学校组织:通过完善“资源-制度-文化”三位一体支持体系,打造数字胜任力培育生态
高校在提升教师数字胜任力方面,可以通过创新制度和整合资源,为教师提供系统化的支持,降低技术应用的难度,同时激发他们持续发展的动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整个过程更贴近实际需求,也更容易落地。首先,降低技术门槛,让教师更容易上手新技术。高校需要构建一个多层支持服务网络,一方面,可以组建技术支持团队,提供教师需求响应服务,帮助教师更通畅地使用数字技术;另一方面,建设智能资源平台,整合企业数据、课程案例等,实现个性化资源精准推送,帮助教师快速找到最适合的教学资源,减少摸索的时间成本;其次,优化培训机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转化。数字资源并不能显著影响数字胜任力,再好的资源也需要适当的培训引导教师,才能实现数字能力的转化。所以可以先从理论学习开始,比如通过讲座、网课等形式帮助教师掌握基础知识,再组织“技术+学科”融合的工作坊,让他们学以致用,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并同步建立“企业嵌入式培训”机制,选派教师参与相关产业项目,促进他们的技术转化能力,反思总结,实效提升自身数字胜任力;最后,激励与考核结合,实现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从“泛化奖励”向“精准激励”转型。比如,建立可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根据阶段性目标动态调整权重,形成明确的发展导向。同时,设立专项激励基金,推出一些特色奖项,像“数字教学创新奖”“产教融合先锋奖”等,表彰那些表现突出的教师,并利用校园网站、公众号、广播站、宣传栏等渠道进行推广,营造教师间良性竞争的校园文化。通过这些措施,使教师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创新”,切实提升自身数字胜任力。
区域环境: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区域-产业-高校”协同发展生态
区域产业数字化环境和校企合作生态是推动应用型高校教师数字胜任力及产教协同能力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这需要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建立良性互动机制。首先,可由政府牵头,联合高校、行业协会、驻地企业,成立区域数字教育联盟,建立校企数据接口统一化模式,打通校企数据壁垒,实现资源互补互通;其次,高校可以根据国家地方产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符合课程设置对接产业发展的标准,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除此之外,还需要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实施企业导师双聘制,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教学课堂;最后,优化区域技术基础设施,地方政府可以与云计算企业合作推出普惠计划,为教师提供部分免费云服务,并通过区域教育云平台整合教学与资源,从而降低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成本,实效推动应用型高校教师的数字胜任力转化。
应用型高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教师个人、学校组织与区域环境的多维协同。通过分层赋能激活内生动力、制度创新优化支持生态、产教融合撬动外部资源,可构建起以教师为核心、以技术为纽带、以产业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应用型高校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与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规划课题:《数字经济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师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编号:CANFZG23388)阶段性成果(来源: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文:曾丽芳、郑昌保、李文瑾)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