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暑气蒸腾,华东交通大学“资”育“溪”望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人,怀揣着对乡村振兴图景的好奇与期待,深入江西省资溪县排上村的山水怀抱。这里,三山环抱,溪流清澈,不仅滋养着丰饶的生态,也蕴藏着产业兴村的蓬勃活力。实践队员此行的目的,本是探寻生态资源如何赋能乡村发展,而接下来在沸珠泉的活水之源、竹科技博物馆的创新空间里的所见所闻,让他们真切触摸到了这片土地上生态价值转化的强劲脉动。
清泉润乡 活水兴村
走进江西沸珠泉天然矿泉水厂,现代化生产线正有序运转。“资溪山泉,滴滴甘甜”,质检员一丝不苟地抽检着汩汩清泉,实践队员们驻足于洁净的参观走廊,目光专注地追随着流水线上那一瓶瓶承载着百年御泉荣光与现代生态理念的矿泉水。
参观生产线的间隙,实践队员们听到了关于这眼清泉的传奇故事。其水源地历史可追溯至清咸丰年间,咸丰帝钦赐“天下第三泉”的美名。百年沧桑,这眼活水见证了太多故事。而今天,它正书写着新的篇章——富含锌、硒的天然弱碱水,经过现代化灌装,不仅滋养着四方百姓,更成为带动村民就业的“致富泉”。
实践队员与沸珠泉搬运工人并肩而立,一箱箱“天下第三泉”矿泉水在他们身侧缓缓流淌。龙沁仪供图
队员和思琪问及销售困境,老板熊丽坦言:“好水也怕巷子深,我们往外‘走’的路子还太窄。”队员邱梓婕眼睛一亮,接过话头:“这正是我们大学生能发挥所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帮您拓宽线上销售渠道.”随后,实践团与企业负责人深入探讨了线上销售的具体难点,提出发挥大学生优势开展网络直播带货的建议,助力品牌触达年轻消费群体,进一步推动生态资源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图为实践队员与沸珠泉公司负责人熊丽就线上销售难题深入交流。 龙沁仪供图
竹海新生 科技点绿成金溯
在资溪的青山翠谷间,实践队员们遇见了竹子最动人的蜕变。走进竹科技博物馆的那一刻,仿佛推开了一扇时空之门——千年来静默生长的翠竹,如今正以科技之名,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展馆里,每一根竹子的故事都令人惊叹。从科学化管理的万亩竹海,到精深加工车间的机械轰鸣,再到“以竹代塑”的前沿应用,资溪人用智慧让这根青翠的“致富竿”挑起了一个产业的未来。这些不再是简单的竹制品,而是一个个科技赋能的故事,是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的希望。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竹编工艺,指尖流淌着传统与创新的交融。 龙沁仪供图
最动人的画面出现在竹艺实践区工作人员布满老茧的手指与现代设计师的草图在此交汇,古老的编竹技艺碰撞出文创的火花。一位大姐边编织竹扇边笑着说:“以前编筐是生计,现在编的是‘艺术’,价钱翻了好几番。”她的笑容里,映照着乡村旅游带来的新机遇。
离开时,夕阳为竹海镀上一层金边。团队成员张溪格轻声感叹:“原来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这根竹子的年轮里——一头连着土地的根脉,一头伸向科技的星辰。”
图为实践团队员在资溪竹科技博物馆前合影,青春身影与流线型现代建筑相映。龙沁仪供图
当调研行程接近尾声,暮色中的资溪群山披上了一层温柔的薄纱。实践队员们站在竹林环绕的村口,回望这天的足迹:他们掬一捧沸珠泉的甘洌,品味百年活水的传承;跟着工作人员学习编竹,让传统手艺在指尖流转;与返乡创业青年促膝长谈,聆听乡村振兴的青春故事。
“这次实践让我真正读懂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队员曾艺霖望着远处层叠的竹海感慨道,“每一滴泉水、每一根翠竹背后,都是资溪人守护与创新的故事。这份坚守,值得我们用青春去接力。”(来源:华东交通大学;文图:邱梓婕、龙沁仪、曾艺霖、晏思清、聂薇、张丹、张溪格、和思琪、邱信耀)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