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紧扣“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青春力量,南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数字影像产业学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八一南昌起义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学院“丹青妙手 赣鄱红韵”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学院党总支书记徐辉的带领下,踏入英雄城南昌,开启了“南昌城里寻八一”的红色之旅。队员们以画笔为舟,以史实为帆,凭借艺术笔触深入解码“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八一精神,在历史与青春的对话中,书写红色传承的崭新篇章。
旧址寻踪,青砖灰瓦里的精神密码
庄严肃穆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矗立在英雄城南昌,纪念着1927年8月1日那场由周恩来等革命先辈领导的伟大起义。为深刻领悟八一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实践队首站抵达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当队员们站在那面缀着“八一”的军旗雕塑前驻足凝望,知晓它早已超越符号,成为信仰的图腾。那只强劲有力的手从崩裂的石块中伸出,扣动着直指苍穹的步枪扳机,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人民军队诞生的光辉起点,仿佛实践队员们耳畔仍回响着那声划破时代的枪响。
参观接近尾声时,实践队与一支来自湖北大冶的老党员“重走革命路”党日活动队伍不期而遇。84岁的纪套文老人,党龄52年的老战士,成为这场邂逅中最动人的注脚。老人回忆1973年入党初心,感慨部队中党员冲锋在前的身影深深触动着自己。谈到“八一精神”,他动情地说道:“先烈们为信仰舍生忘死,这份精神要永远传承。入党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希望你们能传承好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为党和人民发光发热。”
临别时,当银发如雪的老一辈党员与朝气蓬勃的新一辈党员并肩而立,镜头定格的不仅是两代人的笑容,更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当布满皱纹的手与年轻有力的手紧紧交握,无声诉说着“红色江山代有才人出”的传承密码。这一刻,历史的接力棒正在传递,两代人站在红色精神的坐标系上,完成了跨越岁月的郑重承诺。
循着历史的脉络,实践队又先后探访了贺龙指挥部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等红色地标。这些具有赣派建筑风格的旧址,青砖灰瓦,飞檐翘角,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百折不挠”的坚韧。从起义前的秘密筹备,到受挫后的战略转移,再到革命低潮时的信念坚守,直至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八一起义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些物理层面的红色地标,更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这些红色地标早已超越了其物理空间的意义,它们是历史的“锚点”,是岁月的见证者。实践队员通过此次探访深刻认识到,历史并非是供人仰望的高高在上的丰碑,它是战士们草鞋里嵌着的泥沙,是煤油灯芯结出的灯花,是无数革命先辈亲身经历的点点滴滴。而他们的使命,便是让青砖里的枪声、雕塑中的呐喊,通过当代青年的画笔,转化为流淌在时代血脉里的精神基因,让红色基因在赣鄱大地永续传承。
精神传承,晨光里的信仰共鸣
7月1日凌晨,天光尚未完全透亮,八一广场上却已人头攒动。实践队员们怀着崇敬之心,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市民和游客一同参加“弘扬爱国志 奋进新征程”八一广场“七一”升旗仪式。晨曦中的八一广场,弥漫着肃穆的氛围。当护旗手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登上升旗台,现场所有人都屏气凝神,目光紧紧追随。晨曦中的八一广场沉浸在肃穆里,当护旗手登上升旗台时,现场所有人都屏气凝神,“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升旗手猛然一挥,划出一道红色弧线,鲜艳的五星红旗开始缓缓上升。当《义勇军进行曲》的第一个音符撞碎晨雾,空气中唯有众人齐唱的国歌声在激荡。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在晨光中勾勒出巍峨剪影,与队员们注视着的正缓缓上升的五星红旗形成时空对话。当五星红旗升至旗杆顶端,迎风飘扬,实践队员们久久不愿离去,心中满是对祖国的祝福,愿山河壮丽,国泰民安。
如果说升旗仪式是一次精神的共鸣,那么实践队在江西省博物馆与建军雕塑广场的探访,则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在江西省博物馆的展柜里,锈迹斑斑的步枪、磨破边缘的军号、字迹模糊的家书等文物,静静地陈列着,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星火燎原”的艰难岁月,让队员们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辈们在烽火硝烟中的英勇身影。而在建军雕塑广场上,战士们紧握军旗的指节、凝固在冲锋姿态的衣褶、望向远方的坚毅目光,每一个细节都镌刻着“敢为人先”的勇气,仿佛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
这场行走的课堂,如同一股清泉,让红色根脉浸润了青春的心田。它不仅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八一精神的伟大力量,更以美术创作的温度与设计创新的巧思,为赓续红色血脉书写了时代新篇章。青春执笔处,既是对历史的生动注脚,更是红色传承的崭新篇章。
青春誓言,画笔书写的传承新篇
“如何让八一精神从历史课本中走进现实生活?”这是实践队贯穿全程的思考课题。参观过程中,队员们用相机记录下纪念馆的斑驳砖墙、老战士的温暖笑容、雕塑群的动态线条;返程后,他们计划将此次参观感悟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以“南昌城里寻八一”为主题进行创作,用画笔记录震撼人心的历史场景;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创作一系列以“八一精神”为主题的文创作品。从历史展陈的视觉冲击,到“红色+设计”的创意表达,队员们以专业视角,探索“让信仰看得见”的路径;让红色文化以更加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传承的生动注脚。“以前觉得红色文化离我们很远,现在才发现,它就藏在我们的画笔里、设计里、每一次创作里。”实践队员感慨道。
图为实践队员绘画作品初稿。
百年征程照初心,青春奋进正当时。从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到新时代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八一精神”始终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前进的精神火炬。此次实践之旅,既是一次与历史的深情对话,更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队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他们不仅要记录历史的表象,更要通过艺术创作解码八一精神的内核;不仅要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更要成为八一精神的坚定践行者。让信仰可见,让精神可触,这是他们对历史最好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最郑重的承诺。
百年前,革命先辈们在南昌点燃了星星之火;百年后,英雄城的青年学子们正以艺术为媒,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这便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对未来最坚实的承诺,更是新时代青年学子们肩负起传承红色基因重任的生动写照。(来源:南昌师范学院)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