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细雨如丝,却难敌南昌工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热情。实践团队在小源村文明实践点“乡村大学”内展开实践教学活动,来自小源村内3岁至15岁的小朋友共同参与,其中大都为留守儿童。此次教学实践活动涵盖防溺水课程、漆扇制作实践、掐丝珐琅教学和国画体验,旨在全方位提升孩子们的安全意识、文化素养与动手能力。
经纬传承实践队在小源村曾氏宗祠(乡村大学)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摄影 刘连升
教学开始,实践队成员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小课堂,伴随着实践队成员口中的防溺水安全歌,在寓教于乐的方式中将防溺水安全教育深深刻进他们心中。
实践队员在小源村曾氏宗祠(乡村大学)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课 摄影 刘连升
实践队员在小源村曾氏宗祠(乡村大学)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课 摄影 刘连升
实践队员在小源村曾氏宗祠(乡村大学)合影 摄影 刘连升
随后,实践队成员顺势展开了非遗艺术小课堂。团队成员向孩子们介绍漆扇的制作流程后,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纷纷动手,使用漆艺中的“漂漆”技法,在水面上以点、甩、弹、划等手法,绘制出自己喜爱的图案。一把把扇子在孩子们的精心创作下,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让孩子们体验到传统漆艺的魅力。
实践队员在小源村曾氏宗祠(乡村大学)向孩子们介绍漆扇的制作流程 摄影 简宏
实践队指导老师在小源村曾氏宗祠(乡村大学)指导孩子们制作漆扇 摄影 刘仙兰
实践队指导老师在小源村曾氏宗祠(乡村大学)指导孩子们制作漆扇 摄影 刘仙兰
实践队指导老师在小源村曾氏宗祠(乡村大学)指导孩子们制作漆扇 摄影 刘仙兰
实践队指导老师在小源村曾氏宗祠(乡村大学)指导孩子们制作漆扇 摄影 刘仙兰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实践团队的同学们又开展了一场充满创意的非遗课程——掐丝珐琅。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掐丝珐琅这一非遗技艺的悠久历史、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穿格子衫的小男孩捧着彩砂,小心翼翼地问:“这些像星星碎屑的东西,真的能变成画吗?”眼里充满了对接下来制作的期待。在实践环节中,孩子们拿起镊子,小心翼翼地将铜丝在画板上勾勒出图案,五彩斑斓的彩砂在他们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或星星、或卡通图案,成为连接现代童趣与古老技艺的桥梁,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对非遗文化热爱的种子。
在小源村曾氏宗祠(乡村大学)的孩子们学会独自制作掐丝珐琅 摄影 简宏
在小源村曾氏宗祠(乡村大学)的孩子们学会独自制作掐丝珐琅 摄影 简宏
实践队员在小源村曾氏宗祠(乡村大学)教孩子们制作掐丝珐琅 摄影 简宏
实践队员在小源村曾氏宗祠(乡村大学)教孩子们制作掐丝珐琅 摄影 简宏
实践队员在小源村曾氏宗祠(乡村大学)教孩子们制作掐丝珐琅 摄影 刘连升
最后,一场别开生面的国画小课堂,在墨韵飘香中缓缓落下帷幕。实践队成员从握笔姿势教起,逐步引导孩子们领略国画独特的写意之美,在水墨晕染间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孩子们尝试着用毛笔蘸墨,在扇面上描绘山水、花鸟,虽然笔法稚嫩,却充满了对美的独特理解和爱的表达。一个总躲在角落的小姑娘,在笔墨的流转中绘制出妈妈喜欢的荷花图案,轻声说:“我想把它送给在城里打工的妈妈。”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也希望能让村里的孩子们萌发艺术的细胞。
小源村曾氏宗祠(乡村大学)的孩子们学会独自制作国画扇 摄影 简宏
小源村曾氏宗祠(乡村大学)的孩子们学会独自制作国画扇 摄影 简宏
实践队指导老师在小源村曾氏宗祠(乡村大学)教孩子们制作国画扇 摄影 刘连升
实践队员在小源村曾氏宗祠(乡村大学)教孩子们完成非遗手工后合影 摄影 简宏
通过防溺水课程守护孩子们的生命安全,以漆扇、掐丝珐琅、国画等非遗实践课传承传统文化,为宁都县小源村的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与无尽欢乐,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让孩子们在成长道路上收获知识、传承文化、茁壮成长。经纬传承实践队将持续以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绘就更加绚丽的乡村画卷。(来源:南昌工学院;文:陈威、黄莉、黄紫云)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