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精神,引领广大青年学子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7月4日,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陶瓷文化”实践队深入江西省景德镇陶博城,在专业导师的引领下进行了为期一日的陶艺沉浸式体验,学习了景德镇特色陶艺三项——拉坯、釉上彩、捏塑。
“揉泥要像揉面团,三分力道七分匀。”在陶博城研学工坊,实践队队员们在导师的指导下,将高岭土揉成一团,随着电动转盘的匀速转动,掌心的泥团逐渐变化,塑造出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陶坯。
接着,实践队队员们跟随导师学习釉上彩和捏塑。绘制过程中,实践队队员们发挥创意,用色彩斑斓的釉料在白瓷盘上绘画,每一笔都蕴含着对陶瓷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捏塑环节更是考验大家的耐心与技艺,通过双手的揉捏与塑造,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陶艺作品应运而生。
此次“赓续匠心守瓷魂,青春实践悟初心”学习景德镇特色陶艺三项活动中,从拉坯的“稳、准、匀”中领悟到匠人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在釉上彩的斑斓色彩里体会到传统美学的深邃底蕴,通过捏塑的精细雕琢感受到千年技艺的传承,实践队队员们不仅深刻感受到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在实践中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立志以创新精神推动陶瓷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队员感悟:
胡敏婧:拉坯时掌心贴着旋转的高岭土,导师“三分力道七分匀”的叮嘱还在耳边,可泥团总在转盘上歪歪扭扭,直到反复调整手势才让陶坯初具雏形,那一刻突然懂了匠人“稳准匀”的追求里藏着多少遍重复打磨的耐心。釉上彩环节蘸着釉料在白瓷盘上勾勒时,青花纹路在笔下晕开的瞬间,仿佛看见千年窑火里匠人们对色彩与构图的极致考究。这次学习让我真正读懂,文化自信从来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要像揉泥般沉下心去感知,像彩绘般注入时代创意,让千年瓷魂在我们这代人手中继续滚烫。
林思怡:拉坯时对泥团的精准力度的掌控,釉上彩中色彩的巧妙搭配,捏塑里细节的精细雕琢,每一个环节都让我体会到匠人精神的严谨与专注。同时,我也意识到,传承并非一味地复制,更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融入创新思维,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张嘉慧:拉坯时,泥土在指尖旋转,双手轻压,坯体逐渐成型,但稍有不慎,坯体便会瞬间变形。经过一次次尝试与失败,我深切体会到陶瓷制作的艰辛与不易。拉坯不仅考验技巧,更需要耐心与专注。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慢工出细活”的道理,也更加敬佩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匠心精神。
聂子涵:拉坯、釉上彩、捏塑,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高度的专注与耐心,看着一件件作品的诞生,我心中满是成就感。
刘梦玲:在陶艺工坊,我第一次摸到高岭土,湿漉漉的泥团像条不听话的鱼,在转盘上扭来扭去。老师傅三秒就能拉出匀称的碗坯,而我折腾半小时只收获了一堆歪歪扭扭的“抽象作品”。但当手指感受到泥土的温度,突然懂了匠人说的“手随泥走”——设计不也是这样吗?既要掌控细节,也要接受材料本身的性格。(来源: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