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召开纪念南昌起义98周年理论研讨会
2025-08-02 11:50:00

  为纪念南昌起义98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1日,由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主办,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协办的纪念南昌起义98周年理论研讨会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红角洲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召开。


  开幕式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裴鸿卫、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陈燕清和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陶东阳分别致辞。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余玉荣主持。


  裴鸿卫代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向与会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们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举办此次理论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军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南昌起义的革命精神,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加强学术交流,深化理论研究,为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陈燕清在致辞中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希望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以举办此次理论研讨会为契机,发挥独特资源优势,依托已有研究基础,广泛凝聚省内外相关领域研究力量,持续深化对南昌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其所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的研究阐释,力争在研究成果上持续推出精品,在学术研讨上着力打造品牌,更好迎接并献礼202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


  陶东阳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进一步加强各方的交流合作,共同深入挖掘南昌起义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传承红色基因,为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本次研讨分为大会主旨报告和分论坛交流两个环节。陆军步兵学院原政委、陆军博物馆筹建办专家组组长刘勇少将以“赓续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梅黎明教授以“论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独立性”,北京外国语大学左高山教授以“论‘枪杆子’及其政治伦理逻辑”,齐鲁理工学院庞世伟教授以“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与功能——以江西红色文化为例”,国防科技大学王永昌教授以“关于党的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的几点认识”,中南大学周谨平教授以“战争为何需要道德”,上海建桥学院唐洪森教授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教训新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国云教授以“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历史功绩”,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韩洪泉副教授以“强军与胜战: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目标逻辑”,《中国高校科技》杂志社社长兼执行总编毛殊凡以“浅议社科学术论文规范之道”为题分别作主旨发言。



  分论坛研讨环节,与会学者围绕本次研讨主题从“南昌起义与建军历史实践”和“建军精神与红色基因传承”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讨交流,为进一步推进深化对人民军队创建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建军精神的研究与阐释提供新思路、注入新活力。

  在“南昌起义与建军历史实践”分论坛上,中南大学曾长秋教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叶桉教授担任召集人,《军事历史研究》主编尹正达、国防大学安全学院教授舒健担任评议人。与会者聚焦南昌起义的决策过程、军事行动细节以及起义部队在南下过程中的战略抉择与实践探索,分析南昌起义对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创性意义以及在军队建设、战术运用等方面为后续革命斗争提供的宝贵经验。

  “建军精神与红色基因传承”分论坛由闽南师范大学陈再生教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苏永明教授担任召集人,《中国高校科技》社长兼执行总编毛殊凡、《党史文苑》编辑张丹担任评议人。与会者围绕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教育、文化传播等多种途径,将建军精神与红色基因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与社会文化建设中,使其在当代社会发挥凝聚人心、激励奋进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弘扬优秀军事文化提供参考。

  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35家单位的近160位人员参加,其中包括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防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人民论坛》《光明日报》《中国高校科技》《江西日报》等媒体,参会人员涵盖专家学者、青年教师、硕博研究生等。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研究南昌起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对下一步深化南昌起义及建军精神研究、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提升红色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陈靓)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