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王一涛 沈新建 | 理性看待部分民办本科高校招生遇冷的现实
2025-08-21 09:13:00

  2025年民办本科高校招生录取现状

  2025年高考录取中,民办本科高校的招生情况呈现出鲜明的“冰火两重天”,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西湖大学等新型研究型民办本科高校招生火爆,分数线超过一众985高校多个专业,而部分传统民办本科高校遭遇招生“寒冬”,广东、广西、山东、湖南、黑龙江等多省参与征集志愿的大部分为传统民办本科高校,其中少部分民办本科高校需通过大幅降低分数线来完成计划,更有甚者未能完成计划。

  部分学者和媒体认为民办本科高校“寒冬”将至,这可以视为对民办本科高校加大办学投入、提高社会声誉的善意提醒,但是若过度解读,则有以偏概全、唱衰抹黑民办高校之嫌。实际上,福耀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新型民办高校在经费筹措机制、办学机制等方面具有自身特殊性,而且他们的招生数量很少,所以这些民办高校和其他民办高校不具有可比性,可以说,这些民办高校无法代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同样,需要降分录取特别是需要大幅度降分录取也只是少数民办高校中的少数专业,这些民办高校同样无法代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我国民办高校的整体招生状况是良好的。若认识不到我国民办高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仅凭少数民办高校的部分专业招生情况就认为民办高校寒冬将至,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换一个角度看,民办本科高校招生压力增大,这也是新时期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的宝贵契机。部分民办高校招生遇冷,其背后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生态重构、经济社会变迁和教育消费理性化的深层逻辑,是多重结构性因素叠加的结果。

  传统民办本科高校招生遇冷的原因分析

  实事求是分析传统民办本科高校招生遇冷的原因,才可以形成对这个问题的全面认识,防止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也可以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是高教供给侧改革的多重挤压。首先,“双一流”高校持续扩招,公办高校优质资源持续扩张,“优质本科扩容”政策效果显现。其次,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等大批优质公办职业本科投入招生计划,直接分流了原本可能选择民办本科高校的考生群体。再次,西湖大学、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新型民办本科高校的“示范”效应,凭借“小而精”的办学模式异军突起,与传统民办本科高校形成代际差距,无形中拉高了公众对传统民办本科高校的期待值,改变了对民办本科高校的评价标准,这种心理上的“落差感”让公众对传统民办本科高校的信任度下降,报考时更犹豫,间接加剧了它们的招生困境。

  二是教育消费决策的理性转向。传统意义上,学历水平与就业机会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学历越高,越容易就业。然而,近年来这一关系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高学历并不再完全等同于高就业率,部分高学历群体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与期望不符的现实困境。根据智联招聘网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在2024届毕业生中,硕博学历应届毕业生offer获得率为44.4%,明显低于去年的56.7%,特别是非“双一流”院校的硕博学历应届毕业生offer获得率仅为33.2%,较去年下降17个百分点,同时也低于同类院校本科学历应届毕业生43.9%的offer获得率。学历越高、就业越容易的情况似乎在逐渐改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加快,社会对学历的认识逐渐理性化。民办本科高校年均学费普遍在1.5万至3万元,且多数缺乏自身特色,毕业生起薪往往与公办高职生持平,甚至低于优质公办高职院校,难以实现高投入高回报,再加上个别学校的学费比较高(如某学院本科学费达149,985元/年)和部分冷门专业招生困难等原因,在投资回报率思维主导下,这种投入产出失衡使得更多普通家庭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公办院校或职业院校,使公众对传统民办本科高校产生质疑。

  三是专业设置与生源的结构性错配。一方面,传统民办本科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专业设置倾向,主要集中在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工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学科专业同质化且与市场存在脱节。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导向鼓励高校增加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新能源等理工科专业,控制艺术类等文科专业,新增加专业普遍要求考生选考物理、化学,但这类选科因难度较高,在应届高中生中的占比增幅跟不上迅速增加的高校理工科计划,直接导致传统民办本科高校部分理工科专业“计划多、生源少”,导致这些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不断下降。笔者调查发现,2025年录取不满征集志愿的专业一般要求考生考试科目为物理和化学,此外,部分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降低很多,依旧完不成招生指标。

  四是经济政策环境的叠加制约。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部分家庭支付能力下降及风险规避,家庭教育投资更趋谨慎,消费降级,经济下行致使一部分普通家庭无法承担高额的学费。加之人口结构与生源分布的区域差异,部分传统民办本科高校因本地生源不足,难以吸引外省考生,陷入招生双重挤压困境。

  五是招生录取过程中的降分失度。适当降分在一定程度上能拓宽升学通道,让更多分数接近本科线的学生获得接受本科教育的机会,缓解民办高校招生压力。从实际情况看,多数参与征集志愿的学校降分幅度较为适度,通常在本科线下几分至十几分区间内完成录取。但部分省区对个别民办高校的降分幅度远超常规,有的甚至低出本科线60分以上。客观上保障了民办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但过度降分不仅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削弱了民办高校的整体品牌价值,还加剧了家长和考生对其办学质量的质疑,形成“降分—信任下降—更依赖降分”的恶性循环,反而进一步恶化了招生环境。

  六是质量保障体系的现实短板。因收入来源单一,受办学成本控制,部分民办本科高校往往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实现利润最大化,却难以同步匹配师资增量,师资构成呈现“两极化”,退休返聘的公办高校教师和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占比较高,教学科研投入不足,限制了办学质量的提升空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媒体对少数办学不规范、教学质量不高的民办高校的报道,产生了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减低了社会公众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认可度。

  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构的发展路径

  曾几何时,民办高职院校存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但升本后就无生存风险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逐渐丰富特别是一流公办高校不断扩容,办学质量不高、办学特色不彰显、办学投入不足的民办本科高校的招生压力会越来越大,未来,不排除管理不规范、教学质量不高的民办本科高校退场的可能性。因此,现有民办本科高校必须树立危机意识,未雨绸缪,加大资金投入,控制办学风险,处理好“规模驱动”发展模式与“内涵特色”发展模式的矛盾,从价值逻辑重构入手,建立以质量为核心、以特色为抓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办学范式。

  一是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构建“专业—产业”动态适配机制。破解专业同质化与市场脱节,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打造特色专业群,建立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实时响应通道,提升人才培养的适配性。关注各省市物理、化学选考生源变化,及时调整计划投放,扩大生源基数,保障培养质量。

  二是构建差异化培养体系,以“小而专”打破“大而全”惯性。与公办高校的综合化发展路径不同,传统民办本科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应体现在打破学科门类齐全的惯性思维,在细分领域深度扎根,聚焦优势领域打造不可替代性,增加核心竞争力,形成鲜明的品牌标签。

  三是建立动态质量监测机制,重塑社会信任基石。在教学质量维度,通过课堂录像智能分析(如师生互动频率、实践环节占比)实时评估教学效果;在就业质量维度,建立毕业生薪酬追踪系统,将专业对口率、薪资增幅作为办学治校核心指标;社会贡献维度,量化校企合作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建立可量化、可追溯的质量信誉评价体系。

  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构,需突破路径依赖阻力,本质是民办本科高校从“成本导向”向“价值导向”的转型,在公办高校与新型民办本科高校的双重竞争中,找到发展空间,实现从“数量补充者”到“质量创新者”的身份跃迁。(来源: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作者:王一涛 沈新建)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