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余载弦歌不辍,上饶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锚定数学类专业育人坐标,依托数学与应用数学国家特色专业、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数学”省级重点学科和“十四五”规划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平台,构建“一体推进・双轨育才・三维赋能”育人新模式,助力学生在“教学一科研一实践一创新”领域开辟新路径,在赣东北培育兼具学术厚度与实践温度的育人生态。
“一体推进”:凝聚提质增效的核心动能
学院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将学生数学素养、创新能力、教育情怀提升贯穿育人全过程,通过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改革、学科平台支撑等“一体化”推进,注入育人质量提升核心动能。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构建“引进+培养+激励”体系。引进博士12名,培育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名、青年井冈学者1名、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名;资深教授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建立科研激励机制,将课程建设、教学成果、科研项目纳入考核,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融合。
评价体系改革方面,打造多元评价体系。考核教师教学成果与科研贡献,推动教师协同发展;评价学生兼顾学业成绩与实践、创新等综合素质。
学科平台支撑方面,依托数学与应用数学国家特色专业,整合教学资源与科研力量,建设创新平台、教师教育实训中心等省部级平台,购置先进设备,打造“教学一科研一实践”资源共享体系,近5年,投入育人经费超千万元,保障育人模式改革。
“双轨育才”:打造适配需求的培养路径
面对基础教育对高素质数学教师、区域经济社会对应用型数学人才的需求,学院打破同质化培养模式,以“精准对接需求、分层分类育人”为核心,构建“师范素养专项培育・应用能力定向塑造”的“双轨育才”路径,为学生搭建个性化成长通道。匹配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
“师范素养专项培育”路径聚焦基础教育师资能力,构建“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实践检验”链条:理论学习上,依托国家特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课程体系,融合“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核心课程知识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课程,夯实师范生基础;技能训练中,整合现代教育技术、数学教学设计等内容,借助校内实训中心开展模拟课堂、微格教学,提升教学技能;实践检验阶段,组织学生到与学院有合作关系的中小学见习、实习,参与“小桔灯”公益家教,在真实场景中优化教学方法、积累经验。
“应用能力定向塑造”路径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数学人才的需求,搭建“学科交叉学习一科研项目历练一行业实践提升”的培养框架:学科交叉层面,增设“人工智能数学基础”等课程,打破学科边界;科研历练环节,推行“导师制+项目制”,引导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项目,结合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行业实践阶段,依托校企、校研实践基地,引入真实项目,让学生掌握数学工具应用方法。
“双轨育人”路径实施以来,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10年,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录取率持续高于20%,学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超过9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既为基础教育领域输送了大批具备扎实教学能力的数学教师,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了一批掌握数学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彰显了分类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维赋能”:构建协同共生的支撑体系
学院打破教学、科研、实践之间的壁垒,以“三维赋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统一,为学生搭建全方位的支撑平台。
“教学赋能”聚焦课程重构与模式变革:围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师范标准,构建“基础理论+教育技能+前沿交叉”模块化课程群:基础模块强化“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核心课程教学,夯实根基;技能模块整合相关课程,通过“模拟课堂+实景实训”提升实践能力;前沿模块增设“大数据分析”等课程,紧跟学科趋势。
“科研赋能”搭建“师生共生”创新生态:组建科研团队,推行“导师制+项目制”,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转化为学生实践课题,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建立科研与教学双向转化机制,要求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设计,实现科研与教学育人共振。
“实践赋能”构建“校内实训+校外实践”体系:校内依托教师教育实训中心,建设数学建模与统计实验室、计算数学实验室、大数据虚拟仿真平台,开展常态化训练;校外与中学、企业共建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能力。
从国家特色专业到省级一流学科,上饶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以实践证明,师范教育创新需扎根办学定位、聚焦学生需求。当教学、科研、实践、创新凝聚合力,学生找到专属成长赛道,数学类专业育人之路必将越走越宽。(来源:中国教育报;文:汪小明、吴红星、李富智、祝小雯)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