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经典传承——历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回巡展》共青城站启幕
2025-11-19 11:35:00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11月18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南昌工学院、中共共青城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与共青城市博物馆联袂承办,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提供学术支持的“经典传承——历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回巡展”第七站在共青城市博物馆启幕。同期在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举办的《新时代中国工艺美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学术论坛亦取得圆满成功。本站系列活动以“展”汇聚匠心,以“论”启迪未来,在鄱阳湖畔共同谱写出一曲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交织的华美乐章。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共青城市委副书记熊则徐,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宁钢,共青城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邓汉平,共青城市副市长张李云,南昌工学院理事长王斌,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督导专员、党委书记胡晓娥,项目策展人、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校长陶也青,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建新,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郑行忠,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副校长娄全福等三十余位嘉宾,以及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师生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文化盛事。开幕式由南昌工学院副校长陈博旺主持。


南昌工学院理事长王斌宣布开幕

  王斌宣布“经典传承——历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回巡展”共青城站开幕。


共青城市副市长张李云致辞

  张李云在致欢迎词时表示,中国工艺美术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凝结着千年匠心智慧与文化根脉。本次展览汇集了100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112件经典之作,涵盖了陶瓷、漆艺、雕刻、织绣等十一大工艺门类,既是对历代大师技艺的致敬,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巡展,更是一次文化的寻根和精神的洗礼,对提升共青城市的文化品位,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希望以此次展览为契机,搭建起创业新城与全国工艺美术界深度交流和合作的桥梁,吸引更多的艺术人才,用文化赋能共青城市发展的活力。


项目策展人、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校长陶也青

  陶也青在致辞时,深情回顾了“经典传承——历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经典作品回巡展”巡展足迹:自春华初绽时启程,行经诗意江南杭州、木雕之乡东阳、现代水乡昆山、齐鲁大地济南、文化中心北京,更远赴新疆克州,为边疆带去艺术的温度。六站巡礼,一路芬芳。他表示,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这场艺术之旅正生动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时代召唤,让深藏于馆阁中的工艺瑰宝走进大众生活,在传承中绽放永恒魅力,在创新中铸就文化自信。他指出,共青城是一座沐浴青春光彩的活力之城,二十万名市民与十余万名学子共同描绘着时代的画卷。“我们将展览带到此地,正是希望艺术的种子能在年轻的心田生根,让大师的匠心在校园中延续,使学子们在家门口即可领略百余位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力作,让非遗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长出对中华文明最深沉的眷恋。”


捐赠仪式

  开幕式上,娄全福代表学校向共青城市博物馆捐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珍品集》五卷本,为地方文化宝库再添佳作。


论坛现场


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郑行忠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经典传承——历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回巡展”共青城站系列活动之《新时代中国工艺美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学术论坛,在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成功举办。熊建新主持,郑行忠致辞。

  论坛汇聚了宁钢、陈烈汉、张景辉、陆岩、肖飞、李双平等多位工艺美术界知名专家学者与大师。与会嘉宾围绕“新时代中国工艺美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宁钢以“‘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陶瓷艺术”为题,系统梳理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实践;陈烈汉以“新时代中国工艺美术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主题,诠释了我国工艺美术尤其是艺术陶瓷的未来发展方向;张景辉以“当下陶瓷艺术新语境的思考与展望”为题,详细分析了陶瓷艺术从传统工艺向当代艺术转型的核心路径;肖飞高度评价了“经典传承——历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经典作品回巡展”在普及美学、推动行业发展方面的价值,并寄望其成为国际传播中华美学的窗口;陆岩则以“传承匠心守文脉,砥砺创新向未来”为主题,分享了对新时代工艺美术发展的深刻思考;李双平结合三十多年的玉雕经验,强调传承与创新并重,通过“师徒相授+标准引领”、3D与AI技术应用及“工艺+文旅”融合,推动工艺美术振兴。


展览现场

  据悉,本次共青站展览将持续至12月18日,全程向公众免费开放。诚邀广大市民与艺术爱好者走进共青城市博物馆,亲身感受中国工艺美术的千年魅力与时代新声。(来源: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作者:廖远航 吴昊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