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学于课堂、用于田间、链于产业:走进无人机技术与应用微专业的别样课堂
2025-10-23 14:26:00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近日,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无人机技术与应用微专业开展了系列沉浸式教学活动,带领学生体验科技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产业的全链条转化过程,生动诠释了“学于课堂、用于田间、链于产业”的知行合一育人新模式。

  ▼室内课堂:筑牢理论根基

  在微专业首阶课程中,微专业班导师、企业导师联合授课,聚焦无人机基本原理、飞行政策与空域管理等核心内容,结合真实案例生动讲解,为学生后续的户外实操与行业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户外练兵:锤炼操作技能

  飞行训练场上,Phantom 4 RTK、Inspire 2、Mavic 3无人机及F8F航空模型相继升空。学生分组开展航线规划、定点悬停、应急返航等实战任务,在微专业导师的细致指导下,逐步掌握不同机型在航拍、测绘、巡检与植保作业等多种应用场景中的性能差异与操作技巧。图片


  ▼田间实战:见证科技助农

  继师生团队前期在公主岭市大岭镇某试验田完成“智能测绘、一喷多促、光谱分析”等植保作业后,微专业导师团队再次带领学生返回秋收现场。


  学生高高举起籽粒饱满的玉米棒,望向那片他们守护过的试验田,此时所有的激动都写在了那亮晶晶的眼睛和爱不释手的丰收果实上。


  当地农户李某从玉米地中掰下一穗沉甸甸、金灿灿的玉米棒,难掩满脸的喜悦向学生们展示,激动地说:“今年最得力的帮手就是无人机,以前背着药桶打药,一天下来浑身湿透,还不均匀。现在呢?这‘家伙’飞上一圈,洒得又均匀又省药,所以说,这沉甸甸的分量,不只是土里的养分,更有科技的含量!”他的讲解愈发激昂,将手中的玉米棒举得更高:“从种到收,是咱们的老经验,加上你们的新技术,才得了这满仓满园的金色果实!这就是咱新农人的盼头啊……”


图片  作业现场微专业班导师翟翼讲解无人机在精准服务农业生产中的效率优势与技术要领后,操作搭载吊钩的无人机,为学生演示精准抓取、释放,顺利完成低空吊运与集中归堆。生动诠释了如何将无人机技术从“空中的眼睛”升级为“灵活的双手”,真正实现了从信息感知到精准作业。这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未来农业智能化生产理念的直观呈现。


图片  ▼产业链延伸:探秘绿色能源

  作为课程收官之站,师生共同走进尔景福(吉林)科技有限公司,参观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线。企业负责人向学生们系统介绍了校企合作在资源评估阶段的关键成果,通过引入无人机技术,团队实现了对区域内生物质资源分布、储量与可利用性的多维度精准评估,为制定科学、可操作的资源开发方案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图片  在参观过程中,负责人带领学生参观了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全流程生产线,生动展示了从破碎、烘干到高压成型的完整工艺环节,并围绕“碳中和”战略目标,深入分析了生物质能源在减排路径中的重要作用与广阔市场前景,强调了该产业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双重价值。


图片  无人机技术与应用微专业系列特色课程的开设,是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实践。通过“理论教学 + 实操训练 + 产业实践”三维联动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既掌握核心技术又具备行业洞察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未来,无人机技术与应用微专业课程还将逐步拓展至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更多领域,持续释放无人机技术的跨行业价值与创新动能,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就业能力搭建广阔平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