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始终将学风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构建“2+4”特色育人体系(即实施“两个计划”、推进“四大课堂”),通过精准施策、创新机制、拓展载体,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营造“愿学、好学、乐学”的浓厚氛围,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扎实学识、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一、以“两个计划”筑牢学业根基,夯实发展底盘
学院立足学科特色与学生成长规律,推出“3+1+N”学业帮扶计划与创新创业“双百”计划,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分层分类指导、校内外资源联动,破解学业难点,点燃创新火花,实现“精准滴灌”与“全面浸润”相结合。
(一)“双百”创新创业计划:打造创新人才培养新高地
学院以“双百计划”为核心引擎(大二大三学生100%参与双创活动、专任教师100%参与指导),搭建“学生成长链+教师发展链”双链融合的育人体系。通过“学生老带新、教师传帮带”的立体化协同机制,形成“全员创新、全程赋能、全域联动”的生态格局。
课程筑基,让创新思维融入血脉。强化“问题导向式”教学,以现实课题驱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脱离传统教学中“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的缺乏主动思考探索的框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寻求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质疑。将创新基因植入基础教学环节,让课堂成为思维碰撞的实验室。
竞赛提质,以赛促学锻造硬实力。学科竞赛是检验学习成效的“试金石”,更是倒逼能力提升的“助推器”。通过构建“基础—提高—拔尖”三级竞赛体系,覆盖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创新创业等多元领域,使不同层次学生均能找到成长赛道。同时,将竞赛项目融入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实战中深化理论理解,实现“学中赛、赛中学”的良性循环。推动优秀竞赛成果向专利、创业项目转化,让学生切实感受“知识变现”的价值。
(二)“3+1+N”学业帮扶计划: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针对学业困难学生群体,学院创新构建“两(良)师一(益)友”协同育人模式,即以1名专业教师、1名辅导员、1名优秀学生为核心帮扶团队,整合N种校内外资源,形成“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涯引导”的全方位帮扶网络。
精准画像,动态跟踪。构建多维度评估体系,专业课教师通过课程通过率、学习投入度、知识掌握度等多方面评估学生学业基础。
心理赋能,重塑自信。辅导员化身学途“知心人”,引导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监测学生心理状态,掌握学生心理弹性度,为学业困难学生提出针对性指导。
二、以“四大课堂”激活学风建设新动能
学院打破传统教育时空界限,构建“思想引领、社区浸润、朋辈互助、习惯养成”四位一体育人矩阵,让学风建设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场景。
(一)师说——信知讲坛:思想领航铸就精神底色
自2023年秋季学期,学院领导班子和教授面向各年级学生围绕学风建设等多个方面,开展信知讲坛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和态度,遵守学术规范和道德标准,培养其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同时,主讲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学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一站式社区——小板凳课堂:让学习在宿舍区生根发芽
空间重构,打造学习微生态。在每个社区设置自习室,将学生公寓打造成“学习型社区”,实现“下楼即学习、转角遇学术”。辅导员、班导师走进学生社区,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业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和有针对性地指导帮扶。
活动创新,激发参与热情。小板凳课堂通过“拉家常”的方式,将党的精神和理论政策与群众生产生活、休闲娱乐有机融合,使得学生们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小板凳课堂还注重面对面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帮助。
(三)逐梦小课堂:朋辈领学催生“滚雪球效应”
学院从学生中招募一批学习成绩优异的典型代表作为学业小老师,由小老师们以录制慕课的形式对所学专业知识和课后习题进行讲解,发挥学业小老师的领学作用,正确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的学业管理、查找自身不足和明确改进方向,让学生们增强学习信心,更高效地进行复习、提高学业成绩。构建“课程辅导+竞赛带练+生涯导航”的朋辈育人体系,形成“一人领跑、多人跟跑、全体共跑”的良好态势。
(四)五勤课堂:以习惯养成涵育终身学习力
为涵养优良学风,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勤学向上的浓郁氛围,学院组织开展“五勤课堂”学风建设活动。通过勤预习、勤坐前排、勤做笔记、勤提问、勤复习五个考查内容,鼓励各班级创造性开展“五勤课堂”活动,加强活动宣传和氛围营造,打造学院特色。
智慧督导,精准把脉课堂生态。依托学习通等平台,整合学生学习行为追踪、教学评价反馈等多源数据,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师生互动”良性闭环模式。对学生迟到率、出勤率等学习状态进行实时分析,为精准督导提供科学依据。
过程评价,打破“一考定终身”。着力构建多元化、动态化、全过程的学习评价体系,让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持续成长的“助推器”而非“终审判决”。建立“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拓展”的全程化评价框架和“学习预警-帮扶-跟踪”联动机制,对过程评价中发现的困难学生及时开展针对性辅导。
榜样引领,激活成长内驱力。遴选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学科竞赛获奖学生,邀请优秀校友、创业典型开展校友讲堂活动,实现持续引领。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调研引领效果,不断优化工作方法,形成全员参与的协同育人格局。
三、成效凸显:学风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通过“2+4”举措的系统推进,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显著提升,形成“学生有获得感、教师有成就感、社会有认可度”的良性循环。
2025年,为贯彻学校“以生为本,以德为先,求真务实,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针对202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学生成立加强班,并纳入常态化管理。加强班精心选派优秀辅导员与班导师协同管理,聚焦学生外语、高数等基础课程,通过定制化教学方案、小班化精准辅导、常态化学情跟踪等方式进行重点强化,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夯实了学生的学科基础,提升了学习效能,更激发了整体学风的向上活力,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筑牢了根基。
结语:锚定未来,谱写新章
学风建设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战略工程。未来,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将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标,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深化“五育融合”,以解决学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为重点,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持续推进学风建设,努力探索应用型高校学风建设的新路径,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崭新篇章!
作者:沈阳城市建设学院靳凯、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王佳宝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