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辽宁理工学院:从“中国火箭心脏焊接第一人”高凤林入选2025年院士候选人,探寻冷门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的发展前景
2025-09-08 10:27:00
辽宁理工学院

寻冷门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的发展前景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国产大飞机C919在国际舞台上惊艳登场,“天问一号”探测器开启火星探测之旅,“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深潜至万米海底。在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焊接技术作为关键支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提及焊接技术,就不得不提到被誉为“中国火箭心脏焊接第一人”的高凤林

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的特种熔融焊接工。先后为国家160多发火箭焊接“心脏”。他凭借精湛技艺攻克各种技术难关,大幅提高了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他还多次临危受命,在某型号引射筒焊接攻关、国家潜基重点型号发射前故障排除等任务中,凭借创新思维和高超技术,化险为夷,将无数次“不可能”变为“可能”,攻克了300多项“疑难杂症”。他的杰出成就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卓越技艺,更凸显了焊接技术在航天领域乃至国家重大工程中的核心价值。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育领域,辽宁理工学院正以独特的教学理念和强大的办学实力,为培养新时代焊接人才贡献力量。辽宁理工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于2016年设立,以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为导向,聚焦高端智能制造背景,致力于培养兼具专业技术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在课程设置方面,辽宁理工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理论学习上,学生不仅要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工程制图等基础课程,夯实多学科知识基础;还要深入学习焊接冶金学、焊接结构学、钎焊焊接方法与设备等专业课程,系统掌握焊接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课程同样丰富多样,学校拥有5个焊接技术与工程实验室和材料基础实验室,配备焊接机器人、直流逆变弧焊机、蔡司显微镜、超声波探伤仪、显微硬度计等70余台套先进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操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提升动手能力。

辽宁理工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就业方向多元化。在制造业,尤其是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行业,毕业生可从事焊接工艺设计、焊接质量控制等关键岗位工作;在能源与电力行业,他们能够在核电站、输油管道、电力设备等项目中负责焊接技术研发与质量把控,保障能源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部分毕业生还可选择进入科研机构或教育机构,投身焊接材料研发、智能焊接技术攻关、焊接技术教学与培训等工作,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王帅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2022届毕业生

工作地点: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工作岗位:技术统括部工艺研发岗

王帅同学自从在辽宁理工学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他便到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从车间工艺到技术统括部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努力。现在技术统括部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碳纤维跑车车身外观。尽管工作繁忙且辛苦,他对自己的工作却充满了热情。他的月薪大约6000-7000元,年终奖2.5w,虽然不是非常高,但他对能在自己专业领域里工作感到非常自豪。

马一程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2023届毕业生

工作地点:沈阳工业大学

工作岗位:研究生在读

马一程同学自从辽宁理工学院毕业后,以总分360分的成绩考入沈阳工业大学,成为材料工程专业硕士。他在研究生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演讲,努力学习材料方面知识并且积极参加导师课题组的工作,努力发表SCI论文,他十分珍惜学习机会,希望在材料工程方向一直进步。

巩俊辉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2023届毕业生

工作地点:山东潍坊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欧康超级动力工厂

工作岗位:技术人员(数控刀具类)

巩俊辉同学毕业后选择了去北汽福田工作。在这里,他不仅应用了在大学期间学到的专业知识,还学习了如何将理论与实际工程需求结合起来。工作仅半年多,他成功地完成了从实习生向技术管理人员的转变。他的月薪大约8000-9000元,希望他不辜负母校培育,能够不断砥砺前行。

赵峰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2024届毕业生

工作地点: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哈弗分公司

工作岗位:焊装车间品质技术组强度技术员

赵峰同学毕业后,成功入职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哈弗分公司,负责机器人参数标定,现场异常处置。入职期间表现优异,将所学理论知识熟练应用于实践,充分体现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推进,制造业对高端焊接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焊接技术正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方向快速发展。辽宁理工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紧密贴合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不仅能满足当下产业需求,更将成为推动焊接技术革新的重要力量,如同高凤林一般,在新时代制造业发展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