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理工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全力赋能学生实践能力进阶

企业人才需求→工业数字化转型复合型人才
单一理论学习→大学生反向读技校?
辽宁理工学院已实现
实践赋能学生技能提升
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辽宁理工学院的做法
在工业数字化加速转型的今天,企业对既懂理论又精实操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为打破传统育人模式中理论与实践的壁垒,辽宁理工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推动工程教育从“理论深耕”直接迈向“技术实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辽宁理工学院的“工厂”
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
如何将理论研究与企业实战深度融合
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实践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
秉持“以实践育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的理念
衔接学生工程训练与实际产业需求
逐步搭建起
“工程训练-创新孵化-产业对接”
全链条服务体系
培养了一批新生科创力量

动手实践:工程训练精心打磨工匠精神的培育阵地
工程训练中心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和专业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环境及丰富多样的实训课程,既有智能制造、3D打印、电火花加工等前沿技术模块,又涵盖焊接、普车、普铣、钳工等传统加工工艺。在工程训练中心实训平台进行基础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筑牢学生对接产业、服务制造强国的实践根基。
虚拟仿真:工程训练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
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数字建模,1:1还原设备的操作全流程——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反复演练数控编程、刀具路径规划、线切割异形件加工,既规避了实体操作的安全隐患与材料损耗,又突破了设备数量对训练规模的限制。构建“虚实融合”模式,推动训练逻辑从“单一操作”向“系统实践”升级。
学生通过虚拟平台不仅大幅提升训练效率,更能通过模拟设备故障、产线协同等复杂场景,培养工程系统思维。正是凭借这种对教学场景的重构力与实践流程的优化力,虚拟仿真技术成为工程训练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的核心引擎,为培育高素质工程人才筑牢技术根基。
人机融合:工程训练从“模拟操作”到“智能赋能”
随着人工智能融入,虚拟仿真实现“智能赋能”质变,应用场景更具实战价值。AI整合加工中心与线切割虚拟资源,构建微型产线场景,实时评估产线效率并提出优化建议,推动训练从“单一技能”向“系统思维”升级。
从“模拟操作”到“智能赋能”,“人工智能+虚拟仿真”不仅优化了训练效率,更重塑了工程训练逻辑,为制造强国培育兼具实操能力与创新思维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在这里,已有2400余名学生开启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之旅,感受工程训练的独特魅力。学生的每一个实际生产作品都是他们将理论联系实际付诸的实际行动,更是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实际行动。
辽宁理工学院的学生
白兴
2025届汽车服务工程
就职于: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学生寄语:
“在工程训练中心掌握的数控编程与产线优化思维,让我入职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后,能够快速适应自动化产线的调试与维护工作。”
庞世鹏
2022届机械电子工程
就职于:
浙江双环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学生寄语:
“从3D打印到智能产线虚拟调试,在中心接触的前沿技术让我在面试中脱颖而出,目前在浙江一家机械制造型企业担任工艺设计工程师。”
辽宁理工学院的未来
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推动工程教育与实践深度融合,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在学生适应市场实践技能需求中赋能突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