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建筑大学构建“三位一体”全程化就业指导新体系——高校应对“慢就业”“缓就业”现象的实践与启示
一、 案例简介:直面就业新挑战,精准把脉“慢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与就业市场的深刻变化,高校毕业生中出现的“慢就业”、“缓就业”现象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学生个人发展、家庭幸福与社会稳定的重要议题。该现象具体表现为部分毕业生在求职期,放缓求职步伐、推迟就业时间,逃避就业。为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沈阳建筑大学开展了专项调查研究,深入剖析“慢就业”现象的生成逻辑。
研究发现,其成因复杂多元:内在动因集中于学生职业目标模糊、职业能力不足、就业观念出现偏差;外在诱因则包括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市场岗位供给波动以及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精准度不足。基于此,沈阳建筑大学确立了“前置干预、全程赋能、精准施策”的工作思路,系统构建并全面实施了“课程训练、咨询指导、实践实习”三位一体的全程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体系。该体系旨在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大学生涯,通过系统性的教育、个性化的支持和实战化的锻炼,有效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全面提升其核心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二、 案例解决思路与举措:构建“三位一体”体系,实现全程精准赋能
面对“慢就业”这一系统性难题,沈阳建筑大学创新性地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前移并贯穿始终,构建了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位一体”赋能体系,致力于将就业工作从“毕业季的冲刺”转变为“大学全程的马拉松”。
(一) 课程训练:固本强基,系统塑造职业能力
课程训练着眼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根基培育,通过“理论课程+实战实训”双轮驱动,实现从意识唤醒到能力提升的无缝衔接。
在理论课程层面,沈阳建筑大学设计了阶梯化、精准化的课程链。新生入学伊始,开展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启蒙”讲座,播下职业理想的种子;在第二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将朦胧的理想转化为清晰的规划,并结合专业特点与个人志趣,制定科学的学业与职业发展蓝图;进入高年级,在第五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聚焦求职技能提升,创新采用“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互动”、“线上学习+线下讨论”、“校内实践+校外实习”、“团体辅导+个人咨询”等多维教学模式,全面覆盖就业政策解读、行业趋势分析、简历撰写、面试技巧及职业素养培育,有力提升了学生的求职信心与就业能力。
在实战实训层面,沈阳建筑大学打造了以赛促学、以训促能的品牌项目群。每年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人物访谈大赛”及“职场精英挑战赛”,已成为学生检验理论知识、锻炼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更为重要的是,沈阳建筑大学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打造了系列“行业训练营”,如“地产训练营”、“施工训练营”、“教培训练营”及“工程咨询训练营”等。以“行业认知、观念引领、技能训练、体验实习”四大内容为主线,通过指导讲座、主题工作坊、模拟招聘、岗位体验和就业实习五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的行业体验与岗前培训,极大地缩短了学生与职场之间的适应期。
(二) 咨询指导:精准滴灌,贴心护航求职之路
咨询指导侧重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计划性群体辅导+灵活性个体咨询”相结合,实现就业指导服务的广覆盖与深渗透。
沈阳建筑大学系统性地推出了“1234”就业指导计划,作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具体包括:“1周1次”的就业指导咨询服务日,定点定时为学生答疑解惑;“2周1次”的就业认知企业行,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一线,直观了解工作环境与企业文化;“3周1次”的就业指导工作坊,聚焦于求职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实用技能的深度打磨;“4周1次”的就业大课堂,邀请企业高管、资深HR和优秀校友分享宏观就业形势与职业发展经验。近三年以来,已累计开展各类活动1500期,参与学生逾万人次,形成了稳定而活跃的第二课堂育人阵地。
同时,沈阳建筑大学着力搭建了线上线下联动的个性化咨询平台。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聘请招生就业处专家、资深辅导员、优秀校友、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及行业精英,组建了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导师团队,并细分出10个咨询方向。学生可通过线上平台便捷预约“一对一”咨询,获得从生涯规划、简历修改到面试模拟、单位推荐的全程精准辅导,特别是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重点帮扶,有效缓解了他们的求职焦虑,助推其顺利步入职场。
(三) 实践实习:知行合一,无缝衔接校园职场
实践实习强调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习中定方向,通过“分层实践+校企协同”的策略,打通从校园到职场的“最后一公里”。
对于低年级学生,重点开展职业体验式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跨专业组建团队,学校则提供涵盖各类企业、多种岗位的实践清单,通过双向选择机制,让学生利用假期短暂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观摩和体验,帮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检验和校准自己的职业目标,激发内在就业驱动力。
对于高年级学生,全力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活动。每年五月定期举办“实习招聘月”活动,广泛汇聚用人单位资源,为学生搭建集中、高效的实习对接平台。通过为期两个月左右的深度实习,学生不仅能够锤炼岗位技能,更有可能通过优异表现获得企业的录用意向,实现“毕业即就业”的顺利过渡。
此外,学校以“访企拓岗”专项行动为契机,主动“走出去”、热情“请进来”,不断开拓和巩固与国内建设行业优质企业及区域重点企业的合作关系,为全程化的实践教学与就业衔接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平台保障。
三、 案例经验与启示:凝练育人智慧,展望未来路径
1.全程化是破解“慢就业”的基础前提。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实现了就业工作的重心前移和长线培养,有效避免了学生临毕业时的迷茫与仓促,从源头上预防了“慢就业”心态的滋生。
2.精准化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所在。通过“1234”计划、个性化咨询平台及行业训练营等举措,实现了就业指导服务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能够精准回应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与复杂的就业形势。
3.协同化是赋能学生发展的强大保障。深度融合校企资源,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使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岗位适应力与职业发展力,实现了学校育人、企业用人、学生成才的多方共赢。
4.实战化是淬炼就业能力的核心抓手。通过竞赛、训练营、企业行、实习等多元化实践载体,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有效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从校园到社会的距离。
(来源:沈阳建筑大学 彭鹏 矫丹 王思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