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中外合作办学ICTRC五融合机制与路径创新研究与实践——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乌拉尔学院为例
2025-11-12 16:52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外合作办学具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带动了全球性人才与教育资源的跨境流动,促进了国际先进技术和创新知识的交流与融合,是国内国际循环的重要平台和纽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是“金砖国家网络大学”平台下唯一一所非独立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该机构设有能源与动力工程、测绘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建筑学四个本科专业,2018年开始招生,2022年通过教育部评估。华水乌拉尔学院五个专业都属传统工科专业,通过发挥非独立法人机构的平台优势,进一步提升外方优质资源的引进和吸收效率,打破传统专业发展瓶颈,加速推动转型升级,这也是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的新使命。

  在学校“1+1+N”院系国际化办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框架下,学院总结了第一个办学周期人才培养的成效和不足,针对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难、融合浅、效能低”等关键问题,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性探索。

  一、构建中俄合作办学ICTRC五融合机制与路径设计

  学院改革以ICTRC五融合机制为核心,包括中外优质办学理念融合(Idea)、多科融合-跨界培养课程体系重构(Course)、双边师资交流融合(Teacher)、科研反哺教学(Research)以及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Class)等维度,旨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从单向引进到双向融合、深度互嵌的转变。

  1、理念融合(I): 确立以OBE理念为核心,汲取俄罗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人才培养能力素养观,融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形成以成果为导向的中俄复合型开放式教育模式,确立服务“一带一路”与全球胜任力培养的新办学理念。对标卓越工程师核心素养,学院优化制定了四个中俄合作办学专业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了多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的培养特色。培养系统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具有良好外语水平,熟悉国际工程行业规范,具有团队协作力、革新创造力和科技研发力,能够从事设计、施工、管理、运行、教学及研究等专业工程技术人才。

  2、课程融合(C):优化培养方案,重构“通识教育+专业理论+国际工程+俄语能力+人文素质”五位一体的理论课程体系,推行“专业实践+课程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多维联动的实践课程体系。结合上一办学周期引进的乌大专业课程130门,俄文教材40套和数字化课程资源111套,依托中方专业课程资源,在合作中形成“中方+俄方”、“线上+线下”、“专业+俄语”和“数字慕课+直播授课”的双线混融课程体系。

  3、师资融合(T): 建立了中俄师资共享、协同教研、互访培训的长效机制,组建涵盖俄罗斯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在内的206人中俄高水平师资库。学院推进“行业大师进课堂”、实践教学“双导师”,依托华水3个省级校外实践基地和“一带一路”水利水电产学研战略联盟,搭建工程实践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深入产业实习机会,形成了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打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


图:两校专业教师互访

  4、科研融合 (R):开拓科研融合路径,促进学术型人才培养。出台鼓励性文件引导双方教师联合指导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共同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合作培育学科创新竞赛奖项。鼓励教师申报外国专家项目,邀请外方高级别专家定期访校开办讲座、协同科研,并引导双方教师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通过每年两校合作举办“青年学者科研实践国际学术论坛”,鼓励师生参与跨国科研合作和学术发表,发掘学生科研潜力。


图:两校合作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此外,两校共同酝酿办学层次提升,逐步实现培养目标设计的连贯性、衔接性与递进性,探索形成卓越本科、高水平硕士、优秀博士的全链条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5、课堂融合 (C):重塑课程学习过程和数字化手段,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建设中俄课程智慧教学中心,实现俄语语言教学、专业课程教学、实时语音转写、音视频中俄互译和跨地域同步教学,打造中俄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中俄互译课程系统、形成多专业集群教学模块;利用学习通、中国MOOC、外方elearn.urfu等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及考核,同时利用腾讯、钉钉等平台完成外方线上辅导、研讨等多种形式的课堂内外教学活动。


图:两校共建网络课程群


图:俄方双语慕课资源


图:中俄课程智慧教学中心

  创新教学组织形态,推进中俄双方课程和教材共建,优化教学知识体系。双方教学团队共同完成各专业课程模块的重构,以虚拟教研室为平台,以课程为单元开展中俄教师深度合作,联合建课、联合备课、联合授课、联合实验,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群团队建设。着力建设核心专业课立体化教材体系,组织中俄双方课程主讲教授共同创建双语教材、教学案例、数字课堂。学院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俄合开课程建设,鼓励双方教师以新工科建设实践为导向,形成课程、教材、实践、双创、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和改革成果。

  二、优化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机制。

  基于现代治理理念,构建内部与外部质量保障系统紧密结合、协调互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高校在质量保障中的主体职能,激发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和潜能,是现代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与方向。

  为确保合作办学改革成效,学院以新一轮本科教育评估框架为指导,融合以乌拉尔联邦大学为代表的俄罗斯高等教育质量控制标准和欧洲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特色,建立兼具中外合作办学特色、符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又能有效服务于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需求的质量保障体系。

  1、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根据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由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实施及教学督导标准等组成的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实施“教、学、评”全过程质量管理,建立专兼结合、分工协作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校院联动、中俄协同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多主体参与、多对象评价、多阶段评价、多种类指标、多手段评价、多层面反馈的在线教学质量立体评价模式。

  2、严格过程质量监督,强化教学质量评价反馈。建立中俄教师评聘及试讲验收制度,源头把控教学质量;任课教师依照培养方案及大纲制定课堂及实践环节的各类教学文件,并经由专业-院-校三级检查;采用校院两级督导、领导干部听课、同行听课、信息员等方式进行日常监控;对外方课程增设中方助课教师,协作教学的同时重点监督意识形态问题和教学质量;定期开展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课程目标及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3、明确激励惩处机制,拓展教学质量提升路径。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教师教学质量与续聘任课、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绩效奖励等挂钩;充分实施多元化的信息收集、分析反馈,持续改进教学过程、运行管理、教学条件等,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结合教学质量反馈数据,定期召开教学会议,不定期邀请专家评测,基于OBE理念更新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三、结束语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乌拉尔学院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指南,构建五维度改革方案,探索全方位优质教育资源引进融合机制与路径创新,显著提升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供给能力,引领高等教育跨境合作。

  (作者:王为术 马强)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