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全球女性科研人员占比41%,物理、数学、工程等学科性别差异依然显著
2025-03-21 17:36
爱思唯尔
作者:

  由中国科技部与荷兰大使馆联合主办的“中荷女性科学家研讨会”在荷兰驻华大使馆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聚焦全球女性科研人员的参与度、影响力及国际合作现状,特别关注中国与荷兰的经验。作为研讨会的重要内容,爱思唯尔分享了《科研与创新领域性别平等进展(2024)》(简称《性别报告》),该报告覆盖18个国家,系统追踪科研领域二十多年来的女性参与度和影响力等发展趋势,为推动性别平等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和科学洞见。

  《性别报告》:科研领域的性别差异取得改善,但仍存在进展不均衡

  《性别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全球女性科研人员占比已增长至41%(2001年仅为28%),其中健康科学领域的女性科研人员比例尤为突出。然而,在物理科学、数学和工程等学科,女性科研人员的占比仍低于平均水平,如物理科学领域仅为33%。

  全球范围内,女性科研人员的比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在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阿根廷和巴西,女性科研人员已接近半数,而在美国和英国,这一比例约为40%,印度(全球第三大科研产出国)为33%,埃及30%,日本则低至22%。尽管女性科研人员的整体占比有所提升,但她们在科研资源的获取上仍面临挑战。数据显示,女性获得科研资助的比例从2009年的29%增长至2022年的37%,其中荷兰(+19%)、丹麦(+13%)、英国(+12%)、法国(+10%)、加拿大(+10%)和葡萄牙(+8%)的增幅尤为显著。这一趋势反映出全球科研资助体系在性别平衡上的一定进步,但女性在科研资金分配中的劣势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女性科研人员比例较低的国家,支持政策的持续优化仍至关重要。

  女性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相关研究中表现突出,尤其在优质教育(SDG 4)、性别平等(SDG 5)、减少不平等(SDG 10)及和平、正义与强大机构(SDG 16)等领域,其参与度高于男性,并在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占据优势。报告同时指出,女性科研人员的研究更容易被政策文件和媒体引用,显示出其学术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然而,在传统科研评价体系中,女性科研人员的诸多贡献和影响可能被低估,性别不平等依然是科研生态系统中的重大挑战。《性别报告》旨在为全球女性科研人员的科研参与度和影响力提供交叉视角,多角度分析女性在全球科研与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贡献,以推动科研与创新人才队伍的包容性发展。

  五项行动建议,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科研环境

  基于数据分析,《性别报告》为科研和创新界提出了五项行动建议,以进一步推动科研与创新领域的性别平等与多元化:

  加快承诺并采取行动,实现研究领域的性别平等:尽管女性在科研中的比例有所提升,但整体进展依然缓慢。各方应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构建多元化的科研团队,推动更加包容的学术环境。

  优先吸引并留住 职业生涯早期的女性研究人员,使其进入中期和晚期职业阶段,从而阻止随着资历提高,参与度下降的现象:女性科研人员在职业生涯中期的流失率较高。为促进长期发展,学术机构和资助方应提供培训、指导及政策支持,例如育儿补助、职业发展机会和科研资助,以确保她们顺利进入职业高级阶段。

  制定激励机制,帮助女性在包括专利在内的整个研究和创新价值链中发挥平等作用:女性在STEM领域及专利申请中的代表性仍然不足。需要采取经济激励、优先资助和专项培训等措施,帮助女性更好地参与科研创新,同时消除壁垒,鼓励多元化团队,提高女性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中的贡献。

  应用广泛的指标来衡量研究效果,包括社会和政策影响:传统指标无法充分衡量科研的社会和政策影响。应建立更加全面的评价体系,包括科研文化、政策应用及长期影响,以更准确地反映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

  继续收集和报告包容性和多样性数据,以监测进展、发现差距、评估政策并推动问责:数据是推动性别平等的关键工具。定期收集并发布关于女性在科研参与度、资助、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不仅能帮助发现差距、评估政策成效,也能确保相关责任得以落实。

  推动科研领域的性别平等需要更系统、持续的努力。通过优化政策、完善支持体系并强化数据驱动的评估,科研环境将更加公平、多元,为女性科研人员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爱思唯尔基金会成立20周年,持续支持女性科研人才发展

  作为推动科研多元化与包容性的长期倡导者,爱思唯尔致力于提高社会对女性科学家职业挑战的认知,并为其提供相应支持。爱思唯尔基金会(Elsevier Foundation)已为全球70多个国家的合作组织提供资源与发展基金,以促进科研性别平等和可持续发展。

  2024年5月,爱思唯尔基金会与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共同支持中国早期职业女性科研人员,结合各地区面临的具体挑战,制定本地化解决方案,助力女性科学家拓展职业发展路径,并建立更广泛的国际学术合作网络。2024年,双方合作在3场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中举办了女科学家研讨会,由资深女性科学家们分享了职业发展历程,探讨了面临的挑战,并为初入职场的女性科学家提供了宝贵建议。这一系列活动为中国青年女性科学家打造了一个专属平台,使其能够分享想法与经验,从榜样中汲取灵感,并获得职业发展支持,彰显了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爱思唯尔基金会及爱思唯尔对中国青年女性科学家的持续支持与承诺。

  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秘书长解欣表示:“值此爱思唯尔基金会成立20周年之际,我们高度赞赏其作为全球科研包容性发展倡导者的卓越贡献。基金会推动性别平等的前瞻视野,与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赋能女性科技人才’的使命高度契合。双方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开启了本土化实践新篇章——通过成功举办三大学科领域研讨会搭建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既让青年学者获得资深科学家的‘她力量’传承,又构建起跨地域的学术共同体。这种‘国际经验本土转化+多维赋能生态构建’的创新模式,正在为破解女性科研职业发展瓶颈提供中国方案。我们期待与爱思唯尔深化战略协同,拓宽已拥有的70多个全球伙伴的科学联盟,共同绘制全球科研版图中的‘她坐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