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首期数智化职业素养研修班在杭州举行,人工智能赋能就业能力提升
2025-04-24 18:06
作者: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响应教育部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号召,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4月22日至24日,由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批准,协会开发区与新形态就业工作委员会主办,瓴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三创合一(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首期数智化职业素养研修班,在杭州阿里巴巴总部圆满举行。来自全国高校、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就业能力提升的融合路径。

  开班致辞:聚焦就业挑战,探索AI赋能新路径


  开班首日,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会长、协会开发区与新形态就业工作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人事司原一级巡视员张总明先生发表致辞。他深入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与市场化竞争压力,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提升就业竞争力提供了新机遇。张总明强调,要以数字化职业素养培育为抓手,构建“技术赋能+产教融合+精准服务”的就业促进体系,并提出四点工作建议: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动态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强化AI技术应用,打造智能就业生态;三是加大政策支持,激发市场活力;四是引导观念转型,提升职业适应力。

  瓴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数智人才发展中心总监蔡鹏在发言中介绍了阿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布局与产业实践。他表示,瓴羊智能正通过“AI认证+实训平台+就业生态”的全链条服务,构建覆盖技术认知、技能训练、实战应用的人才培养闭环,目前已开发出人工智能训练师、商务数据分析师等核心认证项目,累计为行业输送数万名专业人才。

  协会开发区与新形态就业工作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开发区协会人力资源服务与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三创合一(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德强指出,开发区作为产业创新与人才集聚的高地,肩负着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使命,未来三创合一(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将通过“开发区搭台、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合作模式,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育机制,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场景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高校毕业就业协会开发区与新形态就业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开发区协会平台经济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紫晨女士在分享中强调政校企协同融合的重要性。她指出,在人工智能人才培训领域,政府需发挥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作用,高校要聚焦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企业则应提供技术场景与就业渠道。协会将全力参与支持搭建人工智能人才“学、培、训、就”的闭环体系,助力大学生创就业工作。

  多元研修形式:理论与实践并重,赋能智能化转型

  本次研修班采用“前沿技术解析+专家互动交流+实际操作指导+知名企业参访”的立体化培养模式。在理论教学环节,来自阿里巴巴的技术专家围绕大模型技术发展趋势、AI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场景等主题进行深度解读,帮助学员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原理与产业应用逻辑。实践操作环节,学员通过瓴羊智能开发的AI实训平台,亲身体验智能客服训练、数据可视化分析等典型工作场景,提升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能力。

  在企业参访环节,学员走进阿里巴巴集团总部,实地考察人工智能在电商运营、智慧物流、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创新实践。通过与技术工程师的面对面交流,学员直观感受AI技术如何驱动业务模式创新与效率提升,进一步拓宽了数字化视野。

  长效机制构建:每月定期举办,打造人工智能人才就业服务生态圈

  据了解,数智化职业素养研修班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中国开发区协会人力资源服务与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瓴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三创合一(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动支持下,于每月定期举办,通过标准化的课程体系与认证流程,推动数字技能培养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人员提供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培训服务。

  同时,三创合一(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将重点打造人工智能人才就业线上平台,整合开发区企业用工需求与高校毕业生供给信息,通过大数据匹配与智能推荐技术,实现“精准识岗、精准育才、精准就业”的全流程服务,助力构建“培养-认证-就业”的闭环生态。

  学员反馈:汲取前沿经验,助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

  研修班结束后,学员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来自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王老师表示:“通过此次研修,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赋能价值,回去后将推动AI实训课程纳入学校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学生提升数字化职业素养。”企业代表李总则提到:“活动搭建了很好的产教融合交流平台,未来希望与高校、开发区在人工智能人才定制化培养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缓解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缺口。”

  此次研修班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随着后续系列活动的持续开展,预计将有更多高校、企业和开发区参与到数字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中,为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和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提示:该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该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河南省教育厅 2025-04-02 14:37
中国教育在线 2024-12-13 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