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金力:大学不能只是知识的生产者,应成为创新生态的枢纽
2025-11-13 17:14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11月8日,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发表主旨报告,深入解析人工智能对科学研究的颠覆性影响,提出AI已从科学工具演进为“科学新范式”,并从五大维度阐释其引发的系统性变革,分享复旦大学应对范式转型的实践路径。

  金力院士在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不仅是第五范式,更是对实验、理论、计算、数据这四个范式整合与超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AI对于科学范式的变革,正在重塑高效的科研方式,产业创新的逻辑,以及全球科学合作的新格局。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维度的转变:

  从“显微镜”到“望远镜”:AI打破传统科研的单点聚焦局限,实现全局化探索。过去需数年解析的蛋白质结构,如今AI工具十几分钟即可预测,相关系统已覆盖全球2.14亿个蛋白质结构;复旦郁金开教授团队借助大模型,从百万级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出阻止神经元病变的关键靶点,突破人类经验偏见的限制。

  从“理解自然”到“设计自然”:AI不仅能解读自然密码,更能从零开始创造。相关技术已生成非自然进化谱系的活性噬菌体系列,部分可形成自我复制的生命体,意味着人类正从“自然的学徒”转变为“生命的建筑师”。

  从“阅读实践”到“小时级迭代”,实现自主闭环:复旦和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共同开发的新合题制科学智能平台,目前已汇聚了12个学科领域,吸引了120多个实验团队入驻。但更重要的突破在于闭环的实现,在如何跨尺度深度表型测量平台,能够测量23类,2.4万个宏观和微观的表型,在平台上研究者可以设定目标,系统自己迭代优化,直到找到最优解。

  “创新生态”的重构:传统 “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市场推广”的线性链条被打破,三者并行交织、快速迭代。这也意味着大学在重新思考在创新生态中的定位,大学不能只是知识的生产者,应该成为生态的枢纽,共同推动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创新。

  从“封闭”到“开放”: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跨领域协作平台。复旦设立六个创新学院,将传统“学科花园”转变为跨界“协作集市”,推动AI专家、领域科学家、工程师与产业人才围绕真实问题快速组队攻关。学校还发起开放科学全球合作倡议,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建设,以开放姿态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在AI时代,封闭意味着落后,开放才能带来加速。

  金力院士介绍,面对科学范式的深刻变革,复旦大学正构建 “教育—科研—实践”一体化的创新培养体系,主动适配时代需求。在教育层面,实现AI课程全覆盖所有学生、AI+教育覆盖所有一级学科、AI素养要求覆盖所有专业,夯实学生跨领域基础能力。在科研层面,建设国内高校最大的云上科技智算平台,连续三年举办全球极具影响力的世界科学智能大赛,为科研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在实践层面,通过校企需求对接平台、校地合作平台及联合实验室的扩展,完善AI产教融合生态。

  金力院士强调,AI时代的人才呈现极度年轻化、学科交叉强化、行业巨头崛起等特征,大学需加速人才培养体系变革。他呼吁全球高校携手共建开放、协作、包容的创新生态,共同培育引领未来的 “干细胞人才”,让科学在人工智能时代迸发新的光芒。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