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来自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位大学校长、国际组织代表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 “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未来” 展开深度探讨。兰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勇平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构知识的生产逻辑,催生智能教育的新形态。同时更深层次AI比如大语言模型,以不断重塑思维训练的模式,拓展人类创意边界,让人工智能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角色,演变为一种颠覆性的认知革命系统,重塑着高等教育的生态。
杨勇平表示,驾驭AI技术让其成为教育腾飞的翅膀,需要在变革与坚守中找到平衡。
一方面,要主动变革,与时俱进。高校作为这场变革的前沿阵地,应以理性态度拥抱这场数字革命,推动高等教育在技术赋能中先行先试。其一,要重新定义教学。AI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和实时智能辅导,推动教学从传统知识讲授转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批判性思维,兰州大学着力促进AI赋能教育教学,探索实践问题导向、技术赋能、学科交叉的教学新形态,设置17个跨学科创新班和28个微专业,增设人工智能、编程大数据等相关课程,建成现代化通讯中心及多个虚拟实验教学中心,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建设。其二,要重塑科研发展。AI能高效处理海量的文献与数据,成为科学发现的加速器。同时,AI能作为超级的协作平台,融合不同领域的数据模型,助力科研团队联合攻关,解决重大的科学问题。兰州大学借助AI技术,持续推进高性能计算平台,已向23个院系提供科研服务,支持科研项目四百多项,年预计作业量达18万,部分数据共享达到208T。同时,学校还引入主流模型为师生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其三,要赋能升级管理。AI凭借数据与算法优势整合各业务系统数据,为高校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了数据的支撑,能够有效地解决服务响应缓慢、资源分配不均、决策举措滞后等管理的困境。近年来,兰州大学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优化一站式办事大厅,构建教师数字画像,建成校级数据中心、智能运营中心及大型仪器共享管理平台,打通仪器设备输出的全链条管理,推动全校科研开放共享、统筹调度与高效地利用,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另一方面,要坚持不变、不忘初心、锚定方向,守正创新技术。杨勇平强调,技术永远替代不了高等教育对心灵人格的涵养、文化思想的传承及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服务引领,面对信息简化、数字鸿沟、数据隐私等问题,高等教育需主动破局。高校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人类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远大理想、高尚品格、丰富情感与批判性思维,应对虚拟网络沉迷、社交能力退化等不良现象带来的挑战;秉持守正创新精神气质,以新发现、新思想反哺教学,通过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传承文明、赋能社会经济发展;担当服务引领时代使命,立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以高水平有组织的学科布局、科研攻关与人才培育,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
杨勇平指出,高等教育从未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被动使用者,而是积极塑造者和永恒价值的坚定守护者。未来,高校应善于利用AI推动创新,而不是单纯参与竞争,通过加强世界各国高校间的合作交流,完善育人资源、经验及创新成果的共建共享机制,携手塑造技术与教育互融共生的生态,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良性循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