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青岛大学举办2024届毕业生秋季供需见面双选会
2023-11-06 11:06:00
青岛大学
  11月4日,由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指导,青岛大学主办的“就选山东”高校毕业生省级集中招聘活动暨青岛大学2024届毕业生秋季供需见面双选会在浮山校区体育馆顺利举办。
  本次就业双选会作为秋季学期青岛大学规模最大的综合招聘会吸引了近600家用人单位进校揽才,涉及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教育等20余个行业领域,招聘岗位需求人数21861个,招聘会现场及线上共投递简历8000余份,近2000名毕业生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交互体验”+“就业赋能”两大专区  齐助力
  本次双选会除了组织规模大、用人单位质量高、毕业生参与性强等特点,还增加了交互体验融合招聘展区和就业赋能专区,为毕业生的求职之路助力。
  学校与青岛市人社局、市南区政府合作,在大会现场设置了交互体验融合招聘展区,打破“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的传统招聘模式,邀请部分参展单位结合行业特点,自主搭建“设备(模型)+招聘”“产品体验+招聘”“文化展示+招聘”等体验感强的新型招聘平台,助力企业引才。
  联润翔(青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在现场布设活动体验区,通过游戏互动和产品体验等生动有趣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企业信息和岗位介绍,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了解体验,梅语桐经理表示,“交互体验区的设立,为求职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企业设备、产品和文化的机会,通过这种体验式的交流,学生投递简历数量明显增加,目前我们收到200余份简历,已经有毕业生初步和我们达成了就业意向。”
  双选会主会场的独立区域设置了三大就业赋能专区,包括政策服务宣传区、就业指导咨询区以及征兵入伍政策宣传区,邀请优秀校友就业导师、青岛市职业指导导师、校内引航生涯发展咨询室的专业咨询师为毕业生提供相关区域的咨询服务。
  青岛骥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舜尧作为商学院2003级校友、校聘优秀校友就业导师,他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受邀参加本次就业双选会,作为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校友,我非常愿意给毕业生们提供指导服务,也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提升就业能力,实现理想就业。”
  “就业推介官”教师推荐+学生自荐  双促进
  前期,学校从各学院分管领导、毕业生辅导员、班主任、专业导师中选聘出一批毕业生“就业推介官”,在双选会期间,“就业推介官”手持精心准备的学生简历,佩戴统一的臂章进入会场,向用人单位推荐介绍毕业生,同时利用双选会深入调研相关行业、重点企业用人需求,与企业洽谈合作,为学生积极争取实习实践的平台或校园就业指导资源,搭建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良好的联通桥梁。
  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导师、班主任郭铭瑞教授作为毕业生“就业推介官”,认为本次大型双选会搭建了良好的就业平台,既能通过教师推介方式,帮助学生找到心仪的岗位。又能通过实地与用人单位沟通,摸清专业、行业用人需求,以此作为今后教学的方向指引。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周鹏也表示,“作为‘就业推介官’,我提前了解了参会的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情况,重点带来了毕业生简历,希望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找到心仪的单位。另外还希望能与我们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建立深入联系,进一步拓展院企合作交流,建立长效机制。”
  双选会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毕业生参与热情高涨,介绍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岗位期待,同时积极就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发展前景、薪资待遇等与用人单位交流洽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周泽华同学对本次求职充满信心,“前几天我看到了学校发布的双选会通知,提前了解了这次双选会的具体情况,筛选了重点的目标单位,做好了现场求职准备。”他表示,自己最感兴趣的是本次双选会的“交互体验”专区,能够直观的体验到用人单位的产品与文化,加深对应聘单位的了解。“刚才,我还在‘就业赋能’专区请老师指导了一下简历和面试技巧,希望能够尽快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工作”。
  展位前,用人单位HR耐心介绍单位情况和岗位需求,学生们簇拥聆听,积极提问,面对面沟通,更加深入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现场氛围十分热烈。多家单位当场预约了下午宣讲和面试场地,其余单位也与匹配的求职者表达了初步签约意向。经采访,用人单位对现场求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表达了高度认可,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表示了充分肯定。
  此次双选会的成功举办,是青岛大学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强化渠道拓展,深挖市场岗位的重要举措,不仅为2024届毕业生走出校园走向职场聚力赋能,同时也为用人单位招纳高质量人才搭建平台。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夯实就业工作,持续发力,多措并举全力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搭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为毕业生拓展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