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创新驱动 智慧赋能 ——鲁东大学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新高地
2025-07-08 10:33:00
鲁东大学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面对高质量发展对急需人才的迫切要求,鲁东大学充分利用科技赋能教育手段,聚焦创新创业基础人才、项目孵化实战人才、企业运营拔尖人才,创新机制、智慧赋能、丰富课程、分类施教、强化实践、量质齐升,为持续探索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
  双创体系规范高效。学校立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纲领,成立实体运行的创新创业学院,统筹推进教育、培训、实训、孵化四大职能,形成“学校统筹、学院主责、部门协同”的管理架构。围绕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等8项学校核心制度,对二级学院开展创新创业绩效考评,形成了上下贯通、功能完善、管理规范和服务高效的服务体系。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全国“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等称号。
  双创平台智慧赋能。打造创新创业综合实训体系,构建“互联网+创业就业平台”系统,提升创新创业、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训功能,山东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顺利通过验收。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山东省“十强”产业,打造标准化、信息化“双创平台”,推动构建“服务进校、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精准高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格局,近三年,鲁东大学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先后获批“烟台市众创空间”“山东省创客之家”“山东省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山东省数智就业服务区试点建设单位”“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培育建设单位”等称号。
  四阶递进知行合一。以OBE理念重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通识筑基(大一)-专创融合(大二)-竞赛锤炼(大三)-项目孵化(大四)”四阶递进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2门省级一流课程(金课)纳入通识课程模块,开发23门专创融合课,遴选10门公共选修精品课,引入SYB创业课,覆盖全体在校生,贯穿培养全过程。各类创新创业场所面向全校开放,鼓励学生早进创新实验室、早进创业团队,积极推动实践课程改革,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
  “三位一体”融合贯通。完善教学、考评、保障“三个体系”,坚持思创、专创、科创、产教“四个融合”,搭建育苗、竞赛、孵化“三个平台”,构建了“三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聘请企业管理、法律咨询等专业类导师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创业辅导服务,定期举办职业生涯咨询月活动、创业项目诊室、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设立创业资金池,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接活动等,积极营造全要素供给、全流程服务、有效加速的创业环境,形成“课程-竞赛-孵化”递进式培养闭环。
  “三化改革”量质齐升。学校积极构建“校内学科交叉、校际资源共享、校地产业对接、校企协同创新”四维联动模式,将双创教育深度融入区域发展。通过校院联动培育机制,实施“竞赛课程化、项目实战化、成果孵化化”三化改革,贯通“选题立项—过程指导—资源对接—成果转化”全链条培养路径。以赛教融合为抓手,形成“以赛促教强师能、以赛促学育匠心、以赛促改优生态、以赛促创显实效”的育人新格局,近三年累计组织18833人次参与双创实践,培育出2482项省级以上竞赛成果,实现参赛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在国家级双创竞赛中实现多项历史性跨越: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斩获3金3银5铜,首获“先进集体奖”,创全国决赛项目总数、金银奖总数、集体荣誉三项新高;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中,主体赛与“黑科技”专项赛双线突破,获国家级奖项7项,其中“星系级”专项成果填补学校在该领域空白。典型案例获《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权威媒体专题报道多次,形成具有示范价值的双创育人范式。(通讯员:吴远庆 刘江华 苑蕾 高铭 张乃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