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承薪火·携手续华章 |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建校35周年曲艺专场启幕
				
				
				  当传统曲艺与青春校园相遇,当非遗薪火与建校荣光交融,一场兼具文化厚度与青春活力的视听盛宴如约而至。10月23日晚,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曲艺承薪火·携手续华章”庆祝建校35周年曲艺专场晚会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江湖艺社非遗曲艺进校园专场,在诚基楼学术报告厅温情开演。本次活动由校团委主办,天桥区曲艺家协会、江湖艺社承办,以非遗曲艺为纽带,串联起传统文化与校园育人,既是学校35周年校庆的重要文化注脚,更是校园文化艺术节的璀璨开篇,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沉浸式”非遗体验。
  章丘区团委副书记张震、区妇幼保健院党委副书记吴文海,学校副校长韩业文,有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学生代表参加活动。
  以艺为媒 校社联动共筑文化育人新平台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韩业文在开幕词中深情回顾学校35载办学历程,指出学校始终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作为育人核心,此次非遗曲艺进校园,不仅是响应国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政策的生动实践,更是学校深化美育浸润、推进文明修身的重要举措,引导学子在传统艺术的熏陶中坚定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素养与人文情怀。

  为推动非遗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校团委书记王玉珠为非遗传承人王超、天桥区曲艺家协会主席萧鹍颁发“曲艺艺术指导导师”聘书,正式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受聘导师在讲话中表示,青年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创新者,把专业的曲艺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带入校园,助力学校培育兼具文化底蕴与青春活力的校园曲艺力量,让非遗曲艺在青年一代中“活”起来、“火”起来。这一举措,不仅为校园文化注入专业力量,更搭建起“校社联动、协同育人”的文化新平台,为后续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团奠定坚实基础。

  好戏连台 非遗曲艺绽放多元艺术魅力

  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江湖艺社全体演员以一曲传统开场小调《发四喜》拉开晚会序幕。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响板,以清脆明快的唱腔、活泼灵动的身段,将“福、禄、寿、喜”四大吉祥主题融入唱词,每一句都饱含对学校35周年校庆的美好祝福,对师生生活的温情祝愿。


  萧鸥、战炳旭带来对口快板《玲珑塔》,两人一逗一捧,配合默契,精准的节奏把控与生动的表情动作,让观众既惊叹于快板艺术的精湛技艺,又被其中的趣味内容逗得开怀大笑。

  杨毅、燕东的对口相声《歌曲漫谈》以“不同年代的流行歌曲”为主题,从经典老歌到当代热曲,模仿不同歌手的演唱风格,其中“用传统戏腔唱流行歌”段落,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之美,也体现了曲艺艺术的包容性与创新性。

  学校大学生艺术团学生代表带来的对口相声《我的女朋友》,则让现场师生感受到校园曲艺社团的活力与风采,道出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心声。

  徐泽宇演绎的京剧《锁麟囊》选段“春秋亭外风雨暴”,将晚会氛围推向典雅深邃的境界。演员唱腔字正腔圆、旋律婉转悠扬,台下师生沉浸在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中,不少同学表示“第一次近距离感受京剧,原来传统戏曲这么有感染力”,这正是美育浸润的力量——让学子在经典艺术中提升审美、涵养心性。

  邓鸿儒、孙鸿宇的相声《礼仪漫谈》,则以轻松幽默的方式传递中华礼仪文化。作品围绕“日常礼仪”展开,既接地气又富有趣味,让师生在笑声中领悟“礼”的内涵,强化文明修身意识,实现“寓教于乐”的育人效果。

  王超、王心童的对口相声《说学逗唱》,则回归相声本真,以扎实的基本功为观众带来纯粹的艺术享受。两位演员轮番展示“说”的贯口、“学”的模仿、“逗”的包袱与“唱”的太平歌词,充分展现了传统相声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76岁非遗传承人李德绰老先生的古彩戏法,则让现场观众惊呼连连,掌声雷动。古彩戏法讲究“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在没有任何特效加持的情况下,仅凭娴熟的手法,上演了一系列精妙绝伦的表演。让大家感受到传统技艺的神奇与精妙,也让非遗艺术的“奇”与“巧”深入人心。


  川剧变脸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典范。胖虎带来的非遗川剧变脸,从“张飞脸”的勇猛到“关羽脸”的忠义,从“包拯脸”的严肃到“叮当猫”的诙谐,不同脸谱代表不同人物性格,演员用丰富的表情与动作,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演员走到台下,与师生近距离互动变脸,师生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这一精彩瞬间,在震撼中深刻体会非遗艺术的魅力与传承的意义。


  江湖艺社全体演员登台,以一曲经典相声小段《大实话》谢幕。“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朴实无华的唱词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演员们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演唱,既呼应了晚会的欢乐氛围,又为整场演出画上圆满句号。
  薪火相传 文化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35载栉风沐雨,35载文化积淀。此次曲艺专场晚会,是学校推进“非遗进校园”“美育润校园”的成功实践,实现了“美育浸润”与“文明修身”双向赋能,引导学子在传统艺术的熏陶中提升审美素养、涵养人文情怀,为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兼修”的时代新人奠定文化基础。以此为契机,学校将持续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让青年学子在传统文化滋养中成长成才,以文化人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