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在吉利学院,成为更好的自己——“研”途追梦:看他们如何抵达心之所向的星辰大海
2025-08-14 09:16:00
吉利学院

  在吉利学院,每一个梦想都能被托举,每一份努力都会有回响。这里,是成长的沃土,更是未来的起点。

  今天,学校特别汇聚了五位历经淬炼,成功考研“上岸”的学长学姐的“研”途心得。考研,不仅是对知识的考察,更是一场关于意志、策略与心态的全面修炼。五位学长学姐,五份沉甸甸的心得和箴言,它们不是千篇一律的“成功学”模板,而是带着温度、带着汗水的个性化生存指南。我们相信,总有一条经验或一句箴言,能给即将加入吉利学院大家庭的你以启发,以鼓舞,以指引,助你“在吉利学院,成为更好的自己”。

  从人工智能到通信工程

  跨越专业的华丽转身


  彭向宁

  来自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考研去向:电子科技大学

  考研心得:对我而言,考研不是随波逐流的决定,从人工智能转向通信工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通信是血管,AI是血液中的智慧基因”,在备考过程中,我将人工智能专业所学与通信工程知识体系有机结合,这种跨学科视角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也让我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拥有了更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回望这段征程,我深深感激学校提供的成长生态:先进的实验设备、浓厚的科研氛围、多样的学科竞赛、24小时开放的专属考研自习室,还有老师们随时随地的在线答疑和复试之前一遍遍的模拟面试,这些都是我能跨专业“上岸”的坚实支撑。

  给学弟学妹的考研箴言:“拒绝‘假装努力’,每天问自己:是机械刷题,还是真正理解了知识的内在逻辑。”零基础挑战《信号与系统》,我用“三维学习法”成功破局——动手实践,通过MATLAB仿真时域波形,让抽象公式"活"起来;输出检验,用给室友讲课的方式验证对傅里叶变换的理解;系统整理,10个月积累数万字电子笔记,教材翻到脱胶。而在数学备考中,我5刷《考研数学复习全书》,日均刷题50道从建立知识框架、标注重点难点到构建解题思路、提炼解题模板再到形成条件反射,让数学从“短板”变成“利器”。

  吉利学院是一个资源池,它在不断聚集大量的资源进入来打造它的育人支持系统。考研不仅是知识的较量,更是资源的整合。所以,考研过程中,要主动用好学校的资源。当你的努力遇见学校的全力托举,梦想的距离就不再遥远。

  成长是爱与自律的双向奔赴


  敬海燕

  来自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考研去向:四川大学

  考研心得:个人的成长从来离不开环境的塑造。在吉利学院的四年求学生涯,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重塑。大二时《运动损伤防护》课程的实践环节让我记忆犹新——在实验室里,我们亲手为"患者"进行肌贴包扎,将课本上的解剖学知识与实际操作完美融合。这种"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让我深刻理解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这种学习理念也延续到了我的考研备考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在考研冲刺阶段提供的精准帮扶。蒋强老师开设的考研答疑专场,不仅帮我攻克了运动生理学中的氧解离曲线难题,更教会了我如何将复杂问题拆解分析的学习方法。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支持,让我的考研之路走得更加稳健而高效。

  致学弟学妹的考研箴言:“选择大于努力,但努力才能让选择有意义。屏蔽杂音,专注脚下的每一步。”  在备考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优秀的时间管理就是最高效的竞争力。结合自身情况,我独创了“碎片时间学习法”:午休间隙背单词,训练课后用运动手环定时刷题,甚至将专业知识点录成音频在晨跑时听。这种将零散时间价值最大化的策略,使我在繁重的专业学习与训练任务之余,依然能够在备考中保持高效推进。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工作经历为我的考研之路提供了独特助力。在协助辅导员管理班级期间,我带领班级获得“红旗团支部”等多项校级集体荣誉;策划的康复驿站志愿项目累计服务2000余人次,获评院级优秀志愿活动。这些经历不仅锤炼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抗压能力,更在复试时展现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回望这段成长历程,我深深感激学校全方位的育人理念,这种独特的培养模式让我们在升学竞争中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扎根于内心的北外梦

  从“不敢想”到“终抵达”


  李雨荨

  来自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

  考研去向:北京外国语大学

  考研心得:回望备考岁月,那些与文字较量的日日夜夜,竟都成了珍贵的享受。在翻译专业的追梦路上,我始终坚持两个理念:专业精进——通过"以赛促学"策略,在四川省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中屡获佳绩,完成从"字面转换"到"文化转码"的思维跃迁;实战锤炼——得益于学校的国际化平台,我在各类大型赛事活动中担任志愿者,将课堂学到的翻译技巧转化为实战能力。感谢学校提供的多元发展平台,不仅注重语言技能训练,更通过多元平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考研不是终点,而是让我们以更专业的姿态,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

  致学弟学妹的考研箴言:“屏蔽质疑,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方向是你热爱的,每一步都会充满力量。”在备考策略上,我独创了"精准执行法":特邀北外学姐协助制定科学学习计划,将庞杂的复习内容拆解为可量化的每日任务。秉持"专注当下"的核心理念,我只关注当天的目标完成度,而非纠结于未完成的进度。这种"日拱一卒"的心态管理,让我在高压备考中始终保持稳定状态。更宝贵的是,志愿服务经历为我的考研院校申请增添了独特维度。担任大运会等大型赛事志愿者的经历,不仅磨练了实战翻译能力,更塑造了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在面试环节,这些鲜活的一线经历让我能够跳出书本框架,展现出翻译专业最看重的跨文化理解力和人文关怀,最终赢得考官青睐。

  一场与自我的对话

  一次对未来的温柔博弈


  周巧茹

  来自学院:教育学院

  考研去向:华中师范大学

  考研心得:在吉利学院的四年,是母校赋予我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气的四年。考研于我,并非简单的升学选择,而是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在无数个与星光相伴的深夜,我经历过崩溃,却也学会了自我疗愈;怀疑过方向,却更坚定地相信:"努力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拥有选择的权利。" 当考场上最终放下笔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场旅程最珍贵的不是结果,而是那个敢于把问号变成感叹号的自己。

  致学弟学妹的考研箴言:备考不是复刻攻略,而是定制节奏。在备考过程中,我深知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远比攻略上的详尽安排更重要。整个备考过程中,我采用“番茄钟学习法”,坚持“55分钟专注+5分钟休息”的番茄钟节奏,匹配大脑注意力周期;按科目难度分配时段(公共课晨刷、专业课午后深耕、解析夜复盘),让生物钟为效率服务。备考文科科目时,记忆和背诵不可避免。而适用于文科专业的高效记忆法就是结构先行,层层深入。每本专业书先梳理核心框架,建立知识树主干,避免陷入零散细节。逐层细化知识点,通过5-6遍通读让内容自然内化,直至能闭目重现书本逻辑脉络。脱离书本默写知识框架,暴露记忆盲区;再针对性重读,将零散知识点精准嫁接在已稳固的框架上。对顽固记忆点,采用"生活化类比+口语化转译",在保持原意的前提下重塑表达,让抽象概念具象可感。考研路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个晦暗的时刻都在为未来的突破蓄力。与其空想结果,不如专注脚下,这才是最踏实的进步。

  考研是一场与自我的较量

  耐住寂寞方能守住繁华


  卢建城

  来自学院:盛宝金融科技学院

  考研去向:郑州大学

  考研心得:回望这段考研历程,我想说,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那些无人问津的日子。从英语专业到法律专业的跨专业考试,意味着我要从零开始。但我很清楚,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我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这也为未来的绽放积蓄了力量。

  致学弟学妹的考研箴言:考研路上最重要的不是天赋,而是坚定的信念和持久的恒心。考研绝非随波逐流的选项,必须清晰认知“为何而考”。一旦决定考研,首先要明白为什么去考,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会决定你是否能够在考研这场持久战中坚持下去。考研的战线是极长的,需要付出的努力、面临的压力大,信念将会成为你在考研路上最强大的精神支柱,它能决定你是否能够坚持下去。换句话说,考研是否成功拼的就是我们的恒心与毅力。“每一个优秀的人背后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没有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作扎根。”希望大家都能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奋斗,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谱写属于自己的赞歌。

  在吉利学院,成为更好的自己

  他们有这些共同的“考研通关密码”


  目标笃定,知行合一:基于个人兴趣与职业规划选择考研方向,真正践行“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校训精神,考研不是终点,而是提升竞争力的跳板。

  突破学科边界,锻造复合竞争力:在真实场景中锤炼"学科破壁"的能力,既要深耕本专业,更要学会站在学科交叉处创新思考。

  善用学校资源,主动破局:牢牢抓住并且最大化利用学校优势资源和平台,如科研竞赛、真实项目、翻译赛事、志愿服务等,将校园经历转化为个人优势,让努力与策略双向奔赴。

  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彭向宁的“三维学习法”、敬海燕的“碎片时间管理法”、周巧茹的“番茄钟+框架记忆法”、阎中庆的“三日记忆强化循环”,创新的学习方法体系,注重知识内化而非机械记忆。

  彭向宁用四年时光演绎了一场关于“破界”与“深耕”的精彩故事,敬海燕以优异成绩圆梦四川大学体育教学专业诠释“爱与自律的双向奔赴”,李雨荨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坚持,完成从普通本科到外语顶尖学府的华丽蜕变......这些鲜活的故事,正是"在吉利学院,成为更好的自己"最生动的诠释。他们的成长轨迹证明:在吉利学院这片沃土上,每个梦想都能找到最适合的生长方式。无论是跨专业深造、学术攀登,还是实践创新,学校提供的多元平台和个性化培养方案,让每位学子都能突破自我设限,绽放独特光彩。如今,他们站在更高的人生起点上,用实力印证着:只要敢于追梦,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

  奋斗的故事仍在继续。下一程,学校将继续追寻吉利学子的追梦足迹——看他们如何在世界顶尖学府探索学术前沿,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中开辟崭新天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芳华!更多精彩,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