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实训中心,一台退役的雷达接收模块静静地躺在实验台上。魏方亮跟着老师小心翼翼地拆解着这个“大家伙”,试图从它的内部结构中寻找答案。“这台设备退役,根本原因在于其核心的信号源存在三大先天不足。”老师指着内部结构解释道,“就像人的视力出了问题——信号带宽不足好比近视,看得见轮廓却看不清细节;信号底噪过高如同散光,眼前总有一层雾霾;抗干扰能力弱则像畏光,在强光环境下几乎睁不开眼。”
魏方亮户外实地测试图
这番生动的比喻,让魏方亮恍然大悟。2023年,还是职校生的他,第一次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产品缺陷联系在了一起。一颗研发高性能信号源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萌芽。
魏方亮在实验室研发
一次前往零八一电子集团的参观学习,让这颗种子找到了破土而出的方向。走在现代化的生产线上,魏方亮目睹了技术人员为调试进口信号源而疲于奔波的场景。一位工程师看他充满好奇,便热情地指着设备解释道:“你看,这些进口信号源就像被施了'紧箍咒’——带宽受限导致探测精度始终差一口气,底噪过高让弱小目标信号淹没在噪声中,抗干扰能力不足更是让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原形毕露'。更麻烦的是,国外对这些高端信号源实施严格的技术封锁,一旦出现问题,维修周期长达数月,严重拖慢我们的研发进度。"
工程师这番深入浅出的讲解,让魏方亮突然意识到,之前在实训室里遇到的种种问题,其根源都指向了这三个共性难题。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渐渐清晰:能否借鉴软件无线电的灵活架构,通过系统级创新,打造一款能同时突破这三个瓶颈的国产信号源?
魏方亮在企业走访调研
回到学校后,他立即找来三位志同道合的同学——擅长电路设计的罗俊杰、精通算法编程的汪毅、熟悉系统集成的郑甜甜,并在电子技术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组建起了创业团队。经过充分准备,他们注册成立了四川讯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踏上了攻坚三大技术痛点的征程。
创业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缺乏专业实验室,他们就主动联系零八一集团,争取到在非生产时段使用其电磁兼容实验室的机会;关键元器件采购受限,他们就带着详细的技术方案,一家家拜访供应商,用"实现国产替代"的诚意打动对方;启动资金不足,他们一方面积极申请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和"技术创新专项补贴",另一方面凭借扎实的技术方案和明确的市场前景,成功吸引了投资人的注资,获得了总计50万元的启动资金。
在零八一集团工程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首先从信号带宽不足这个"近视"问题入手。他们创新性地采用多载波组合架构,通过优化载波间的相位同步,将有效带宽提升至传统方案的数倍。接着针对信号底噪高这个"散光"问题,通过改进电路布局和优化信号处理算法,显著提升了信号纯净度。最后攻克抗干扰能力弱这个"畏光"难题,提出了"自适应滤波+智能屏蔽"的综合解决方案,让信号源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依然保持稳定输出。
产品实物图
经过上百个日夜的奋战和数十次方案迭代,"天枢波控"信号源终于在零八一集团的测试平台上交出了亮眼成绩:信号带宽的提升使目标分辨率显著改善,底噪的降低让弱小目标识别能力大幅增强,抗干扰能力的突破则确保了设备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如今,“天枢波控”雷达信号源顺利通过深圳市中安质量检验认证有限公司检验,还取得中国科学院上海科技查新咨询中心的科技查新认证。魏方亮团队主导的项目,斩获2025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团队也从最初的5人壮大至30余人,其中80%是职校背景的技术人才,同时累计申请专利14项,软著3项。
如今,"天枢波控"信号源已进入零八一集团等多家军民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广泛应用于气象探测、低空监管、边防预警等领域。魏方亮的团队也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30余人,其中80%为职校背景的技术人才,年销售额预计突破200万元。
站在学院实训中心的窗口,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魏方亮目光坚定:"我们才刚刚开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耕信号源核心技术,向着相控阵雷达的多通道信号系统进军,让国产雷达在军民应用中看得更清、辨得更准、用得更稳。"从实训室的操作台到产业一线,这群年轻人正用智慧和汗水,为军民两用雷达筑牢"千里眼",既守护国家安全,又服务社会民生。
作者:杨蔚云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