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2024年设立首批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西城、朝阳、海淀、通州、怀柔五区协同发力,围绕思政课、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一体化开展实践探索,通过成立大中小学育人共同体、开发示范性教学案例、开设系列公开课等,努力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实效、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西城区
聚力"协同·育新"
打造"红墙边的时代新人"育人范式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关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部署,深入推进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7月12日,西城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四中道元校区举行。本次会议以“协同·育新”为主题,旨在总结阶段成果、交流实践经验、凝聚发展共识,深入推进西城区作为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试验区的创新发展。西城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邓建民主持会议。来自全区中小学的书记、校长及相关单位代表参会。
西城教委副主任陈海东作题为《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聚力培养红墙边的时代新人》主旨报告,系统回顾了试验区获批一年多来的显著成效。西城区确立了“培育红墙边的时代新人”中心目标,构建了“一中心两主线四行动”特色工作体系,并成立了多部门协同的工作领导小组,织密区域内外资源网,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深度联动,打造“大思政课共同体”,开发示范课、原创话剧,推动高校资源下沉,形成协同创新格局。报告进一步展望了未来工作方向,强调将深化资源整合、贯通研究和队伍建设,全力打造首都思政育人“西城范本”。
在分享交流环节,三位来自不同学段的教育实践者分享了他们在一体化建设中的深入思考与实践探索:
北师大二附中校长王华以《实践浸润 砺行铸魂——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思考》为题,聚焦二附中“实践育人”,提出通过真实情境唤醒学生道德自觉。构建社会实践+学科实践双路径育人体系:打造“乡村振兴青春同行”项目,联动大学生、高中生与乡村中小学生开展书信助学、支教考察,形成跨学段教育矩阵,两年覆盖千余名学生,实现“思政滋养”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开发“家史征文大赛”等学科项目,引导学生从家国叙事中厚植情怀,通过研究性学习深化历史观与价值观塑造。强调以实践为纽带贯通认知与行动,为思政一体化提供“知行合一”的西城范式。
北京建筑大学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郑新以《四维同心 双向滋养—北建大学附小思政教育一体化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思考》为题,介绍了与北京建筑大学联合开发的“大手拉小手,共筑同心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特色课程。两年多来,两校教师交流达70多次,北建大师生走进建大附小课堂数百节,形成了“高校引领、小学扎根”的双向滋养机制,实现了高校与小学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优势互补与共同发展。未来将以协同育人为支点,以实践体验为路径,以文化浸润为纽带,构建具有深厚理论深度与强大实践价值的育人模式,让“四维同心,双向滋养”的思政教育之花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张守连作了题为《“红墙”铸魂时代新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区域创新示范联合体建设的思考》的发言,北京建筑大学联合西城区打造“红墙”新人思政教育联合体,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红墙边的时代新人”。依托西城丰富红色资源与高校学术优势,联合体深化“四个一体化”工作框架,构建“五化”思政育人体系,贯通“一体化备课+沉浸式教学+场景化研学”实践模式。通过“高校示范+区域协同+各校推进”三级体系、“手拉手”备课等机制,孵化“红墙小先锋”等品牌活动,建强师资库与45家实践基地,打造具有西城特色、首都标准的思政育人新范本。
本次推进会是一次阶段成果的集中检阅,更是一次凝聚智慧、共谋发展的思想碰撞。会议的成功举办,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强化了责任,为西城区持续深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试验区建设,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城经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将把会议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推动西城区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朝阳区
创新思政“潮”课
构建思政教育资源矩阵
7月10日,朝阳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举行,通过课程展示、成果发布、交流研讨等环节,为辖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工作者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推进朝阳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
跨学段“潮”课大展示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
活动中,来自朝阳区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个学段的教师代表,同步开展了思政“潮”课的现场教学展示。课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朝阳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为主线,结合区域特色,呈现了朝阳区在打造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课程建设方面的创新探索和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四所学校教师分别展示了《寻找根脉 激活力量——798·751园区里的文化创新实践》《文脉续新章 万象焕新颜——馆城融合的朝阳实践》《朝阳站里藏文韵 匠心筑梦绘华章》《扇绘文化 友善朝阳》四节思想政治教育课。四节展示课充分体现了朝阳区思政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一体化设计理念,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为把思政课的道理讲到学生的心坎上,朝阳区用好辖区丰富、优质的高校资源,共同开发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课程,引进大学思政课教师为中学生讲故事、讲理论、讲实践,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近年来,在市委教育工委的总体统筹下,朝阳区与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密切配合,建立区校共同体;与北京联合大学合作,创新性设立朝阳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实现教育资源、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的相互衔接与共享;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分别牵头,培育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创新联合体,共同研究工作、落实任务,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资源平台上线
打造思政教育资源矩阵
整合“四库一基地”资源,推动共建共享。会上介绍了朝阳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情况,并发布多项重要成果。
建设“四库一基地”
正式推出朝阳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示范课程库、优秀课题库、工作案例库、教学名师库,发布“家门口的思政教育基地”,为全区思政教育提供资源支撑。
成立专家指导组
组建朝阳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工作组,汇聚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教研名师等各方力量,以专业引领带动区域思政教育一体化发展。
数字化平台启动
“朝阳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资源平台”正式上线,平台设置了“家门口的思政教育基地”、示范课程库、优秀课题库、工作案例库、教学名师库和专家指导工作组等模块,集课程支撑、科研赋能、实践探索、典型引路、名师领航等功能于一体,打造思政育人的智慧引擎,赋能朝阳思政教育实践。
未来,平台还将持续升级扩容,不断充实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资源,打造全学段贯通、多维度融合的思政教育资源矩阵,进一步助力朝阳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
多方协同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让“大思政课”“活”起来
会议现场,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云、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于雯雯、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任炜东分别从高校协同、区域文化资源赋能、学校自主创新实践等角度作交流发言,探索多方协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方法路径。
思政教育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近年来,朝阳区通过构建“三维联动”育人新格局,打造“五主同频”育人新场域,激活“三协共振”育人新模式,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实践平台等方式,不断拓展教育空间,更加紧密地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推出符合学生期待、赢得学生喜爱的课程内容,让“大思政课”“活”起来。
朝阳区推进思政教育的核心特征就是一体化、跨领域,以课程体系为例,朝阳区致力于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课程体系,实现思政学科各学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深度融合,以及思政学科与其他学科育人内容的相互渗透。朝阳区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学术组织等单位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形成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
此次会议标志着朝阳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改革进入新阶段。未来,朝阳区将对标对表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以思政教育一体化赋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强化市级10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系统整合各类博物馆、生态实践基地及红色教育资源,构建“家门口的思政教育基地”全域网络;引导学生开展沉浸式学习,推动思政教育资源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跃升,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深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潮”课课程群建设,立足区域特色,打造具有引领性的思政教育品牌,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朝阳方案,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贡献朝阳力量。
海淀区
横纵贯通构建全域协同体系
“三库两名录”织就思政资源矩阵
近日,为深入推进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海淀区组织召开全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改革工作推进会。海淀区委书记张革、北京市教科院党委书记董竹娟等领导出席会议,驻区各高校思政教育一体化分管领导,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领导班子成员,机关科室科长、直属单位负责人,全区各中小学书记、校长,学科带头人代表参加会议。
会前,来自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六位教师进行了现场教学展示。教学展示围绕同一主题,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党团队育人一体化两个维度,分别探索了大思政课育人的思路、内容和方法,在学段差异中展现学科主题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展示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生动样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原书记韩宪洲、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罗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杨志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吴庆、北京市少先队总辅导员郑雄等六位专家,对六节课分别进行了专业点评。
会上,区思政教育研究指导中心通过专题短片《深耕精研:思政好课的诞生》,汇报了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和党团队干部教师深耕精研、打磨思政好课的过程,推介了“五要素六环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模型。
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吴谨代表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汇报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成立一年多来,加强顶层设计、协同各方力量、不断改革创新,共同推进试验区建设的工作举措和成效。目前,海淀区已经初步构建了横纵贯通、全域协同的一体化体系,激活了全链条思政育人的一池春水。
会上,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党校和教科院联合推出了三项阶段性成果,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理念、策略与实践》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真理力量引导学生;《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课例集》汇聚专题化课例群,推广理实融合的思政教学;《海淀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实践研究》以育人活动为教案,将思政课融入实践场所,促进学生知信行统一。三项阶段性成果是海淀教育人将育人使命镌刻在教学一线的生动写照,更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海淀答卷”。
随后,海淀区正式上线启动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资源平台,一体化资源平台由“三库两名录”组成,分别是:“示范课程资源库”首批收录了大中小学教师精心打磨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示范课例138个,其中包括10组大中小学思政金课。“一体化工作案例库”收录了一线思政教育教学骨干撰写的262个优秀实践案例。每个案例均配有从背景意义到实施成效的全流程解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实践指南。“研究成果库”收录了132项研究成果,整合了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研究论文,汇集了各级课题的实证研究成果。“教学名师录”收录了190位教学名师的基本信息和教学成果。“实践教学资源名录”收录了海淀区红色基因、历史文化、科技创新、生态文明、法治安全、高校智库等六大类,107个实践教学资源。资源内容将会动态调整,每学期持续更新。
海淀区委书记张革、北京市教科院党委书记董竹娟为海淀区思政课一体化项目总负责人、相关教师代表颁发荣誉证书。会议还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部署。
通州区
运河思政铸魂育人
“教联体”贯通家校社脉络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关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部署,践行《北京市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和《关于推进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意见》,高标准建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2025年7月3日,“运河思政 铸魂育人”——北京市通州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顺利召开。
第一阶段:现场展示及观摩
会前,与会人员共同参观通州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育人成果展。展厅内,电子屏海报集中呈现 18 所大中小学思政基地校的工作历程与典型经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梳理出思政教育创新路径;展台上,书籍、文创作品、手抄报、各类模型等实物成果错落陈列,生动展现通州区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中的实践成果与创新探索。
第二阶段:主会场活动
主会场活动由通州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刘中阁同志主持。在通州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阶段性成果回顾视频中,主会场活动正式开始。
通州区政府副区长董明慧同志指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改革,建设先行先试创新试验区,既是提升通州教育品质的内在要求,更是服务城市副中心建设、培养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社会各界需要凝心聚力,扎实工作,为首都乃至全国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贡献更多“通州智慧”和“通州方案”。
随后,通州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刘青松同志以《运河思政启新篇 铸魂育人绘蓝图》为题,系统汇报了通州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工作。汇报从顶层设计、建设路径和未来展望三个维度,深入剖析通州区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源头活水”的创新实践。全景式展现了通州区打破学段壁垒,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融通的思政育人体系的典型经验与扎实成效,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通州样本”。
汇报结束后,来自于大中小学的师生们进行思政一体化经验分享和课程展示,充分展现了通州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典型做法。
为继续发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基地校的示范引领作用,通州区公布了第二批基地校名单,并由通州区教委副主任付树华同志颁发铜牌。至此,通州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基地校数量达到了28个。同时,28位来自不同高校的专家、教授也被聘为基地校思政副校长,后续他们将打通高校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壁垒,深入基地校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指导,确保思政教育在学校的贯彻落实。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主任薛健为思政副校长颁发聘书,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懿作为思政副校长代表发言。
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教育形态重塑和创新发展,为此,通州区高度凝练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工作,结合副中心运河优秀文化,进一步打造“运河思政”品牌,并发布“运河思政”主题LOGO。同时,开发北京市通州区“运河思政”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网络资源数字平台,推动构建副中心高质量、个性化的教育体系,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会上,北京市通州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正式成立。这一举措不仅为通州区思政教育的纵向贯通与横向协同搭建了坚实桥梁,更标志着区域内家校社协同育人迈入了资源整合、多方联动的新阶段,为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最后,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主任薛健进行讲话,充分肯定了通州区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上的创新实践,并对未来改革方向提出了宝贵建议。
第三阶段:分会场活动
四个分会场活动分别围绕思政课一体化、心理健康一体化、实践育人一体化、家校社一体化的主题展开。思政课一体化课程建设经验得到了充分挖掘,“自尊自爱”“红领巾”“科技小院”等特色课程,为不同学段思政教育的衔接提供了生动范例。心理健康一体化“双督导”机制的探讨,精准聚焦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实践育人一体化区域路径的剖析,“运河少年行”育人工程的系统化建设经验分享,为通州区指明了将思政教育延伸至课外、融入实践的创新方向。家校社一体化研讨中,“运河景风”品牌课程的发布、家校社协同育人基地校成果的展示、“教联体”成员单位的现场对话,充分彰显了汇聚各方力量育人的强大合力。
本次活动展示了近年来通州区作为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进行的探索和实践成果。未来,通州区将继续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推动通州区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建设走深走实,探索具有首善标准、首都特点、首创精神的“大思政教育”建设模式,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的通州篇章!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