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欧洲科学院2024年院士名单公布
2024-05-24 17:12:00
欧洲科学院官网
作者:

  近日,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官网更新2024年院士名单。由于入选学者接受邀请及注册的时间进度不同,入选名单陆续公布。截至目前,清华大学的汪晖教授、复旦大学的阚海东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的吕毅教授、同济大学的郑加麟教授、山东大学的张澄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的张立新教授、首都医科大学的施福东教授、深圳大学的袁小聪教授、上海纽约大学的张骏教授、香港大学的林参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陈家亮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黄秀娟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陈小元教授、挪威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陈德教授、都柏林大学/天津大学的房丰洲教授、俄克拉荷马大学/清华大学的周集中教授、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朱晓香教授和卡尔顿大学的于非教授,当选新一届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也常译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由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典等多个国家科学院于1988年共同发起成立,总部位于英国伦敦。作为国际上学术领域最广泛、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欧洲科学院的院士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4个学部、23个学科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目前,欧洲科学院有约5500名院士,其中包括近9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欧洲科学院院士主要在欧洲各国的院士中遴选,外籍院士通过率不超过5%,是一项崇高的国际学术荣誉。被提名为欧洲科学院院士的候选人首先由来自不同国家的院士推荐到所在的学部,经学部委员会初审后推荐到提名委员会进行通讯评审,通过后提交给欧洲科学院专门委员会审议,最后由欧洲科学院的董事会选举产生。目前当选2024年欧洲科学院院士的华人学者简介如下:

  清华大学 汪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晖当选为2024年欧洲科学院院士。汪晖,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文系、历史系双聘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涵盖中国思想史、中国现代文学、政治与社会理论等多个方面,主要著作包括《世纪的诞生》《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四卷本)、《亚洲视野:中国历史的叙述》《短二十世纪》等20余种。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意大利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土耳其文、斯洛文尼亚文等多种语言,深受学术界好评。汪晖曾获多种奖项,包括2013年“卢卡·帕西欧利奖”,2018年“安莉内泽·迈尔研究奖”等。

  复旦大学 阚海东

  阚海东,现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1997年毕业于原上海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2003年获复旦大学环境卫生学博士学位;2005-2007年美国NIH/NIEHS博士后。主要从事空气污染、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的教学科研工作,担任国家环境与健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杂志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杂志副主编。

  西安交通大学 吕毅

  吕毅,男,汉族,1963年4月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主任医师、教授,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并留校。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校长助理、医学部副主任、第一附属医院院长。2021年12月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曾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技术一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西安交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2023年8月31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同济大学 郑加麟

  郑加麟,1965年出生于江苏东台,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脑与脊髓临床研究中心主任。1987年获得徐州医学院(现徐州医科大学)学士学位;1989年至1990年任徐州医学院药学系助教;1990年获得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至1992年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担任药理学讲师;1992年获得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3年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担任药学院生化药学系访问学者;1993年至1996年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担任药学系博士后研究员;1996年至1997年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担任病理学和微生物学博士后研究助理;1997年至1999年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担任病理与微生物学系讲师;1999年至2003年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担任病理学和微生物学系助理教授;2004年1月至2007年3月担任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药理学系助理教授;2007年3月被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聘为药理学系副教授和病理学和微生物学系副教授;2008年晋升为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教授;2011年被任命为同济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主任;2013年3月被任命为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学术事务副校长;2023年12月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2024年4月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郑加麟致力于神经病学和神经免疫学研究。

  山东大学 张澄

  张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副院长、齐鲁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理事会委员、教育部心血管重构和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和基础学组副组长、中国青年科协理事、山东省心血管病学会主委等学术团体职务。当选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FACC)和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FESC)。主要研究方向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心力衰竭,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863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Science、Nat Med、Nat Rev Cardiol、Signal Trans Target Ther、Cell Host Microbe、Sci Tran Med、Nat Commun、JACC、PNAS等国际著名杂志共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在SCI数据库中被引用6700余次。

  华东理工大学 张立新

  张立新,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合成生物学家。1968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9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微生物学专业,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微生物制药学博士学位,1994年-1998年在美国爱默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6年加入华东理工大学,以合成微生物学为主线,将激活微生物天然产物“暗物质”的上游基础研究突破与下游微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聚焦智能生物制造领域前沿关键科学问题“生物反应器内物质能量信息转化规律及跨尺度适配机制”和“卡脖子”技术问题“规模化量产”,把合成生物学上游研究与生物反应器工程相结合,形成生物过程研究,通过菌株、工艺、装备一体化的基础研究,阐明了细胞代谢转换机制,创建了阿维菌素产学研国际联盟,助力我国阿维菌素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卟啉类、辅酶Q10、虾青素等高附加值产品也获得高效、绿色、低碳的生物制造,形成了重要学术影响,并推动了生物过程各类产品生产的工业化进程。在Nat Biotechnol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总引用次数超13000次,主编或参编七部学术专著(英文四部)。

  首都医科大学 施福东

  因在神经病学领域取得的成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施福东教授日前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施福东是瑞典Karolinska学院神经病学博士。作为国际知名临床神经免疫学家,施福东多年来深耕神经免疫疾病领域的诊断和治疗,将临床和基础研究相结合,引领中国此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施福东分别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美国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美国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完成医学、博士、博士后和临床教育。在Lancet Neurology, JAMA Neurology, Nature Neuroscience, Nature Immunology,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mmunity, Cell等发表文章245篇。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组组长,泛亚多发性硬化治疗和研究(PACTRIMS)核心成员和 2018-2020 学术委员会主席, European Charcot Foundation(ECF)Board Member,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Editorial Board Member,为神经疾病领域临床和基础研究结合以及科技转化的典范。

  深圳大学 袁小聪

  深圳大学讲席教授、纳米光子学研究中心主任。1985和1988年于天津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4年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袁小聪教授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工作多年。2013年调入深圳大学,组建了深圳大学纳米光子学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光场调控基础研究,光场表面波传感与光声病理诊断研究,光场模式复用机制与光互连应用研究。在相关领域发表SCI收录论文600余篇,包括Science、Nature Photonics、Nature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Physical Review Letters、PNAS等,连续多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深圳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现任国际光学顶刊《Advanced Photonics》主编。

  上海纽约大学 张骏

  张骏教授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先后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获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张骏教授于2013年加入上海纽约大学,是上纽大和纽约大学长聘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APS Fellow),纽约大学库朗研究所应用数学实验室联席主任。在近三十年的研究生涯中,张骏教授一直活跃在流体物理、复杂系统和软物质等交叉科学领域,尤其在流固耦合、生物推进、地球流体动力学等方面做出了国际领先的突出贡献。若干年前,美国物理学会曾这样评价他的工作:“他用优雅而巧妙的实验,把流固耦合带入科学主流,从而激发了其在物理、生物、工程、地球物理和应用数学等方面的研究。”

  香港大学 林参

  林参,香港大学工学院教授,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1983 年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一等荣誉);其后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并于 1985、1988 年分获硕士、博士学位。他主要在控制工程与系统理论方面的研究领域作出贡献。曾获香港裘槎基金博士与博士后奖学金,也是香港大学杰出研究者奖获得者。他于 2015 年获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英国数学与应用学会会士,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与香港工程师学会会士。他还担任国际学术期刊 IET Control Theory andApplications 和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 的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陈家亮

  陈家亮,香港中文大学卓敏内科及药物治疗系讲座教授及肠胃肝脏科专科医生,专注消化性溃疡、肠胃出血、幽门螺旋菌、治疗性内镜研究及大肠癌。他在世界顶尖期刊,如《新英伦医学杂志》及《柳叶刀》等发表超过四百三十篇科研论文;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家亮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内外全科医学课程1988年毕业生,毕业后返回母校。2013年1月,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2018年,获美国肠胃科医学院(ACG)颁发“国际领袖大奖”,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香港中文大学 黄秀娟

  黄秀娟,国际知名肠道微生态专家,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中学毕业后远赴英国习医并于2009年完成医学博士课程,其后在2010年移居香港,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发展)、裘槎医学科学教授、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总监、肠道菌群移植及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炎症性肠病(IBD)、大肠癌、肠道微生物移植、肠道微态,2013年将肠道微生物移植技术引入香港,治疗可致命的肠道感染疾病。2018年,成立亚洲首间微生物移植及研究中心。2019年,在香港特区政府InnoHK平台的支持下成立了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并在同年成立一所生物科技公司,专注将崭新的微生态科研成果转化成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技术。

  新加坡国立大学 陈小元

  1993年、1996年获南京大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1999年获美国爱达荷大学博士学位,随后于雪城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分校开展博士后研究。2002年进入南加州大学放射学系任助理教授,2004年转入斯坦福大学,2008年升为副教授。2009年加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实验室主任。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工程学院终身Nasrat Muzayyin讲席教授。Theranostics杂志创刊主编。

  陈教授还是美国华裔核医学与分子成像学会(CASNMMI)前任会长,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SNMMI)放射性药物科学理事会(RPSC)前任会长,美国华裔纳米医学与纳米生物技术学会(CASNN)前任会长。

  陈教授长期致力于转化医学的研究工作,在核医学,磁共振、光学、超声、光声等多模态成像,基因/药物的纳米递送平台,个性化精准医疗以及诊疗一体化等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挪威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陈德

  陈德,1962年出生,催化专家,挪威工程院院士、挪威皇家科学院院士,挪威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能源研究院院长。 陈德于1978年10月至1982年12月本科就读于上海化工学院分院石油化学工程及工艺专业;1985年8月至1988年8月硕士就读于华东化工学院化学反应工程专业;1994年9月至1998年11月博士就读于挪威科技大学应用催化专业;1998年12月至2000年4月担任挪威科技大学副教授;2000年4月起担任挪威科技大学教授;2009年当选挪威工程院院士;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教授;2019年当选挪威皇家科学院院士。 陈德主要从事工业催化、能源转化与储能材料、天然气与生物质转化、动力学分析等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

  都柏林大学/天津大学 房丰洲

  房丰洲,男,博士研究生学位,精密机械及仪器——博导、硕导,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博导、硕导,现工作于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任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正教授,微纳米制造技术中心主任。1982年参加工作,长期从事制造与检测领域的科研及教学。主要研究领域为非球面及自由曲面光学、视觉光学及生物植入体、超精密加工及测量、原子及近原子尺度制造。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多项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先后当选为国际生产工程院(CIRP)Fellow、国际纳米制造学会(ISNM)Fellow、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SME)Fellow、国际工程与技术学会(AET)Fellow,国际纳米制造学会首任主席。

  俄克拉荷马大学/清华大学 周集中

  周集中(Jizhong Zhou),1959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新邵县,华裔美国人,环境微生物学家,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俄克拉荷马大学教授,俄克拉荷马大学植物学与微生物学系环境基因研究所所长。周集中于1981年获得湖南农业大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得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86年—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从事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1993年获得华盛顿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1995年在密歇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1997年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环境科学部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2000年任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环境科学部研究员;2000年—2001年任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环境科学部微生物基因组学与生态学研究室主任;2001年—2002年任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环境科学部资深研究员;2002年—2004年任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环境基因组学研究中心主任;2005年任俄克拉荷马大学微生物与植物生物学系首席教授;2010年通过人才计划被引入清华大学;2014年任俄克拉荷马大学微生物与植物生物学系George Lynn Cross研究教授;2015年任俄克拉荷马大学植物学与微生物学系环境基因研究所所长。 周集中长期从事微生物基因组学,微生物生态学,生物修复,生物能等领域的研究。

  慕尼黑工业大学 朱晓香

  朱晓香,女,华人学者,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和慕尼黑工业大学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获2015年德国海因茨·迈尔-莱布尼茨奖。

  卡尔顿大学 于非

  于非(F. Richard Yu),1974年4月生,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加拿大卡尔顿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非分别于1995年、1998年在大连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2年至2006年在爱立信(瑞典隆德)和一家初创公司(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工作,从事先进无线通信技术和新标准领域的研究和开发;2003年获得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2007年开始任教于卡尔顿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系统与计算机工程系(交叉任命);2016年当选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2017年当选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2019年当选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2021年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于非的研究领域为互联自主智能,区块链,机器学习,自动驾驶及无线网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1366220595 2024-05-24 12:52
SRC-1261329 2023-11-23 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