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体验式”非遗艺术实践课堂团队走进天津市养老院,融合红绒花、书法、剪纸等项目打造“非遗体验菜单”,旨在以“非遗+”拓宽爱老助老新视野,赋能“银龄”团体辅导新思路,实现艺术疗愈与情感传导的双重功能,让“非遗”成为青、老互动的情感纽带。
以花养心——以“绒花”绽放夕阳风采。在天津,每逢过年、婚庆,百姓们都会佩戴红绒花饰品,取“荣华”之意,图个喜庆、吉祥。志愿者以老天津卫最具代表性的“聚宝盆”造型为意象,带领老年人们体验红绒花制作的烫绒、打尖、传花、粘花和组装等工艺流程,增进彼此互动,传递积极情感,用那“一抹红”照亮内心深处的温暖。
笔承家风——以“书法”赓续文化根脉。家风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源泉。青、老联袂制成“八德”主题家风门牌,通力协作,各显神通,老人们的苍劲笔法与志愿者的精心装饰相得益彰。过程中,老人们还向志愿者分享家中往事,以平和的语气道出岁月的变迁,诉说光阴的力量。
镂月裁云——以“剪纸”勾勒桑榆图景。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各种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老以折叠剪纸和镌刻剪影两种形式展开互动切磋,争做“吸睛达人”“技术控”。志愿者们绘制图案纹路,倾心剪裁;老人们动作娴熟,低调炫技,在这场跨越年龄的火热比拼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被创作出来。
活动结束后,学生志愿者李卫煜表示:“在中小学我们被同学们欢脱的氛围感染,在养老院更多地是在静谧中感受岁月荏苒的平和与从容。”带队教师姚舜禹表示:“本次活动让非遗跨越代际,实现‘青老零距离’,构建‘审美共同体’,未来我们还将不断优化,争取为老年人量身打造融合多功能的非遗主题‘老年大学’课程。”
据悉,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致力于探索艺术学科特色与非遗美学文化深度契合的实践路径,持续奔赴“社会大课堂”,将非遗文化带进中小学、社区及公益服务机构,让“非遗”在“艺术之为”的浸润下绽放时代光彩。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