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34年坚守农牧区教育高地——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教师 徐桂英
2020-08-14 15:20:00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编号:64 姓名:徐桂英

159523315442826443405920740496.jpg

  三寸粉笔,她以传播知识、塑造生命为己任;三寸讲台,她把立德树人作为终生铭记在心的奋斗目标……34年来,她扎根祖国边疆农牧区,执着教书育人,既有热爱教育的定力,又有淡泊名利的坚守。在她的耕耘下,一个个马背上的孩子点燃希望,奔向远方的地平线。——题记

  20岁,是徐桂英人生的重要分水岭。此前,做一名园丁是她的梦想;此后,做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成了她一生的精神坐标,一辈子的精神守望。

  自1986年入职以来,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教师徐桂英在边疆农牧区书写了无悔青春,实现了人生价值。从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到让农牧区孩子共享教育均衡发展阳光雨露;从点燃学生心中的一把火、点亮远处的一束光,到让“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成为引领学生一生的精神力量;从床边案头总有本研究教育的书,到点滴浸润、潜移默化,切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耕读传家成为最好的家风……她像一把打开少年梦、成才梦、强国梦的金钥匙,让农牧区的孩子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59523315459626443406089057976.png

  初心如炬,天山脚下的“中国好老师”

  “看到一个个农牧民的孩子走出大山,她说自己付出多少都值了”“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她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能拉一个是一个,她让寒门也能出学子”……在乌鲁木齐县广袤的农牧区,提起徐桂英,很多人都竖起大拇指说,这个“中国好老师”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简单!

  乌鲁木齐县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下辖6个乡镇40个村,聚集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

  1991年春天,还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从事高中化学教学的徐桂英,得知将要离开熟悉的城市,到天山脚下的乌鲁木齐县农牧区教书,许多同事朋友劝她三思而后行。“知识就是力量,能帮助孩子们走出深山,走向未来,乡村教师正是他们人生的‘摆渡者’之一。”徐桂英说,比起锦上添花,她更愿雪中送炭。

  徐桂英只身来到了天山脚下的乌鲁木齐县板房沟乡中学,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教学设施特别简陋:黑板是木板、课桌椅是拼凑的,孩子们上学最远的要走60多公里。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恶劣,让来这里的教师换了一拨又一拨。

  无数个深夜,徐桂英辗转反侧。但每天只要看着眼神里充满纯真和渴望改变命运的农牧区孩子,她的脚步就再也无法挪开。

  没过多久,乌鲁木齐县的农牧民就被徐桂英的脚力所震惊——这个瘦弱的女老师无论是骄阳似火,还是数九严冬,一有时间就会去家访。

  父母遭遇重大疾病的、父母离异的、家里揭不开锅的、学生生病住院的……徐桂英心里记得清清楚楚。每天,哪个学生没来上课,她比家长还着急。

  山里时常断电,到了晚上,徐桂英有时只能点蜡烛备课、改作业;山里缺教师,她还常常一个人包揽了多门课程……即便再辛苦,她也总是笑盈盈的。在所有呕心沥血的付出背后,目的只有一个:千万不能让农牧区孩子辍学!

  徐桂英也用自己坚强乐观的品质影响着孩子。在组织化学实验竞赛时,徐桂英不慎滑倒导致右手腕大骨骨折,但她坚持竞赛结束后才去看医生。右手手臂打着石膏,只能用左手写字,却又主动承担了请病假老师的课。

  像这样的事儿很多,上课时门牙掉了,咽炎导致讲课失音,晚上静脉曲张疼痛不能入睡,课堂上的她依然神采奕奕。她说,给学生上课就是最好的治病良药!许多同事说她太拼了,她淡淡地笑着说:“三寸讲台就是我的舞台,我一天也离不了,乐在其中。”

  润物无声,用教育斩断农牧区穷根

  农牧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徐桂英深刻认识到,精准扶贫,教育先行。只有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才能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斩穷根。

  早些年,为了防止学生因家贫而辍学,每逢节假日,徐桂英就挨家挨户给学生的父母传递教育改变命运的理念。近年来,牧区“留守儿童”多了起来,她就利用上学和放学路上的时间,与这些学生交流,并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帮他们辅导功课。

  一名叫包热阿依的学生,母亲忙于生计,无暇照顾他。长期的松散管理,使这名学生产生了厌学倾向。

  徐桂英深知,包热阿依最大的需要,是心理疏导和关爱。课桌前、办公室内,校园小路上……为了帮助包热阿依建立学习兴趣,徐桂英经常与他谈心,帮他补习功课。渐渐地,包热阿依视她为亲人,他变得开朗了,热爱学习了。在背后悄悄称徐老师为“徐妈妈”。

  “徐老师,谢谢你,以后我也要做一个像您一样的人。”包热阿依写下一封感谢信,徐桂英欣慰地笑了。

  一名叫巴力肯木的学生,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由爷爷奶奶抚养的他想辍学回家。得知这些情况后,心急如焚的徐桂英来到他家,了解他们一家人的困难,然后报告学校想法解决。

  后来,徐桂英和巴力肯木一家结为亲戚,她把巴力肯木转到学校住宿。如今,巴力肯木的爷爷经常说,民族团结好,党的政策好。

  还有一名学生来自单亲家庭,由于缺乏监护,他的成绩很差,一度到了辍学的边缘。徐桂英便利用这名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选他为化学实验课代表,充分激发其潜能,树立其自信心。1989年高考,这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被新疆师范大学录取。

  一名叫买买提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上有困难,再加上语言交流也不太通畅,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情绪总是处于沮丧之中,经常独自趴在教室过道的窗户上发愣。细心的徐桂英留意到这一细节后,就给买买提“开小灶”辅导。

  这些年,在许多学生心中,“严师”只是徐桂英的一面,另一面是深得学生之心的“暖师”。个人的烦恼,家庭的困难,学习的困惑,乃至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学生们都会围着她诉说,或者写小纸条从她办公室门缝塞进来。

  因为德才兼备,早在1998年,就有市区多个学校向徐桂英递过来橄榄枝。但面对丰厚的待遇,徐桂英每次都选择留下。“我属于牧区,属于三尺讲台。”她这样说。

  30多年来,徐桂英用瘦弱的身躯,跑遍了乌鲁木齐县农牧区的乡间小道,家访了数不清的贫困学生家庭。春风如雨,润物无声,该校贫困生辍学现象消失了。

  现在,板房沟乡中学更名为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走进校园,标准化运动场地、现代化教学设备、耳目一新的高效课堂、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书声琅琅的美丽校园,很难将它与“农牧区”“落后”等关键词联系起来。

  30多年来,徐桂英既严厉又温和,她传递着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深度、精神热度和家国气度。她鼓励乡村牧区孩子从小“立大志”。在她的引领下,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的老师们纷纷走进村队、走进学生家中做宣传动员工作,大力宣传“考出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子”,启发农牧民重视教育,用教育阻断贫穷代际传递。

  30多年来,乌鲁木齐县农村掀起尊师重教之风,许多家长从“孩子学习差不多就行”,变成“砸锅卖铁也要读书”。

  乡亲们从徐桂英身上,看到了教育的力量。

  坚守担当,默默耕耘演绎杏坛芳华

  2020年的春天,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而变得特殊。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非常战“疫”,虽然有着34年教学工作经验,可借助互联网上网课,这在她教学生涯中还是第一次。

  但早在1986年成为“园丁”起,徐桂英教学始终都有一股“拼命三郎”的劲,“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始终是她的特质。

  带着这一理念,为了做好线上授课,她做了两手准备:一是把短短的二十分钟线上课上出彩。从教案编写到课件制作,从知识点整理到概念标注解释,从录视频、开直播,到设计学习、线上批阅、推送链接,重点点拨......每一个细枝末节都做得仔仔细细;二是对上网有困难的学生,督促其跟进教育电视台推送的课程,徐桂英也跟着学习,并通过电话对学生进行单独沟通,了解其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答疑。

  勇毅笃行战“疫”,只是徐桂英多年来“孜孜不倦为师路,矢志不渝教书人”的一个缩影。

  从教34年来,徐桂英所教学生达5000名,他们奔赴各行各业,遍布天山南北。这些牧民的孩子,已成为新疆的宣传员,新疆建设的生力军。

  “教育是一种唤醒和发现。”徐桂英说,她在几十年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坚信一句话: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为了让化学教学更生动更灵活,多年来,徐桂英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一心一意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努力探索教学的新途径,形成“探究、合作、生活化、分层”的独特教学风格。坚持探索、实践、科研三结合的教学之路,确立了“以科研为先导,以课题为载体,以实施新课改为目标”的工作思路。

  为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掌握科学学习的一般方法,增强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每学期徐桂英都会组织化学课外活动。她结合学科特点,利用农村资源,自制净水器等实验器具,改进粉尘爆炸实验、改进燃烧条件的实验等,开发农村化学实验课,形成了适合农村教学的化学实验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研究、论文、教师培训等方式,在当地推广,系列成果刊登在《中学化学参考》上。

  为了学有所长的孩子能有更好的发展,她的家在节假日就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多名学生在全国化学暨新疆化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她本人多次荣获新疆教育学会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会园丁奖。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徐桂英真情付出的真实写照;“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是徐桂英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留下的刻骨铭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徐桂英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农牧区教育高地,不负初心,无私奉献的光亮彰显……

  立德树人,激发向上生长的力量

  从教数十年,徐桂英既是乌鲁木齐县教育面貌改变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是乌鲁木齐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耕耘者、推动者、奉献者。

  在徐桂英多年的努力下,当地升学率不断提高,更让人欣慰的是,师生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向上生长的力量。

  自1998年以来,徐桂英一直担任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理化生教研组组长,乌鲁木齐县教育局化学兼职教研员,县、市学科带头人,始终奉行“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理念,全力促进教研组内教师均衡发展。

  作为乌鲁木齐县首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徐桂英坚持吸收不同学校、不同民族的教师加入工作室。她还积极承担研讨研究活动,上示范课,做讲座,推广研究经验,走入深山农牧区进行“传帮带”。

  “多次聆听徐老师的课,她让我找到了差距,虽然压力很大,但确实能促使我快速成长。”乌鲁木齐县灯草沟学校教师努尔巴哈提感受尤深。

  从不敢上公开课,到能参加乌鲁木齐市组织的大赛活动;从能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到取得优异成绩,被评为高级教师……如今,努尔巴哈提被评为乌鲁木齐县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并多次被评为县级教育科研月先进个人。

  近年来,徐桂英“传帮带”范围逐渐扩大。指导哈里克老师到双语学校上示范课和听课;帮助教师李新等上好各类课,撰写论文,进行课题研究并获市级奖;指导王共将老师制定复习计划及复习策略,指导实习教师马萍、盛文霞胜任初中教育教学任务……

  在她的引领下,这些青年教师无论是个人业务提升还是教学成绩,都迅速脱颖而出。当地教师互相听课、互相评课、互相学习,业务钻研蔚然成风。

  徐桂英教研组曾多次被评为先进教研组;共有31篇论文获县级及以上表彰或发表,市级立项课题结题率100%。

  徐桂英名师工作室成员也已经走上校长的岗位,成长为农牧区学校的教学骨干。一个个“徐桂英”分散在乌鲁木齐县各个学校。

  “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最重要的是‘传帮带’,变‘输血’为‘造血’。”徐桂英总是如此说。

  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徐桂英连续两次获得乌鲁木齐市“四有教师”称号,多次被评为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优秀指导教师。

  有人说,“徐老师,您这么优秀,留在板房沟乡太亏了。”但徐桂英说,创新发展的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是滋养她不断前行的原动力,也是她实现人生超越不可或缺的“支撑与推手”。

  30多年光阴荏苒,徐桂英为什么能始终带着激情,不断冲刺人生等高线?

  徐桂英这样回答:“我庆幸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在这样一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广阔平台上,我们都不应只做‘观光客’,而应把立德树人作为回馈她最美好的礼物。”

  三十多年,从木板黑板到电子白板,从简陋板房到教学楼,从一根粉笔到线上授课……徐桂英是乌鲁木齐县农牧区教育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她也在用行动,书写着新疆教育均衡发展的篇章。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1238788322 2015-11-12 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