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普洱学院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助力边疆民族地区育人模式创新
2025-09-18 17:03:00
普洱学院
作者:
  近年来,普洱学院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校地协同为抓手,以资源整合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思茅区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构建起覆盖全学段、贯通各领域的“思政育人共同体”,为边疆民族地区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普洱方案”。
构建协同机制,织密思政育人“一张网”
  2025年3月,普洱学院与思茅区教育体育局联合成立“思茅区大中小幼一体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建立“高校+地方教育部门+中小学幼儿园”三级联动机制,推动思政教育协同共建。通过校校“结对子”实现资源精准对接——马克思主义学院牵手普洱二中,人文学院联动思茅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农林学院对接糯扎渡幼儿园等,形成“一院一校一特色”的共建格局。双方同步建立定期会商、师资共训、课程共研等6项运行制度,先后召开一体化建设推进会4场,组织跨学段教学研讨12次,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兵作战”向“协同攻坚”转变。
创新实践载体,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普洱学院以“实践育人”为主线,开放校园思政资源,构建“场馆研学+红色走读+科技体验”的立体化实践体系。4月上旬,思茅第三小学与普洱二中师生走进学院民族团结盟誓塔,在百年石榴树下聆听“盟誓后代讲誓词碑故事”,感悟民族团结精神;绝版木刻文化室里,小学生动手刻制“民族团结”主题版画,中学生则结合历史课本探讨艺术作品中的家国情怀。5月下旬,学院联合思茅四中开展“重走思普革命路”研学活动,师生在民族团结园重温“歃血为盟”历史,在那柯里茶马古道遗址探讨“马帮精神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
  依托学科优势打造特色实践品牌,普洱学院组织农林学院师生带领中小学生走进咖啡种植基地,通过“一粒咖啡豆的旅程”实践课,讲解产业振兴如何带动边疆民族脱贫;艺术学院将民族啦啦操教学送进幼儿园,用肢体语言诠释“民族团结一家亲”;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出“国旗下的思政课”,邀请中小学师生代表共升国旗、共话成长,年均覆盖师生超万人次。
深化改革创新,构建“五位一体”育人体系
  红色资源赋能:深挖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塔等边疆红色资源,创编《丰碑永铸民族同心》系列微视频,开发“中外语双语讲誓词碑故事”微课,让红色基因代代传。
  数智技术增效:搭建“报网微端屏”融媒体矩阵,运用VR技术还原思普革命场景,打造“第四课堂”网络育人空间;通过“智慧课堂”实现跨学段教学资源共享,推动思政课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
  课程思政融合:构建“1+7+N”课程体系,将“茶树保护”与生态教育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信教育结合,形成全学科育人格局。
  师资协同发展:组织高校教师赴中小学开展“沉浸式”教研,邀请基础教育名师参与高校课程设计,联合举办3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竞赛,12名思茅区教师通过“以赛促教”提升一体化教学能力。
  通过三年系统推进,思茅区已实现大中小幼思政教育全覆盖,形成“启蒙认知—深度思考—实践引领”的阶梯式培养链条。下一步,普洱学院将持续深化“大思政”格局,推动思政教育与边疆治理、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来源:普洱学院
作者:梁荔
编辑:高丹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