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昆明医科大学构建基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
研究生教育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国务院《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要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的“双一流”建设战略,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都指出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关键。然而,如何针对国家发展需求,培养医学创新人才?如何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
为此,昆明医科大学立足“健康中国”“双一流”和“新医科”战略,启动了以创新引领·学科驱动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创新思维为灵魂、学科发展为引擎、教培体系为载体的改革发展理念。针对基础医学学科建设及其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新目标,依托沃拉斯创新理论,聚焦研究生“创新思维不足”的核心问题,历经准备期(2007—2010年,启动研究生课程改革)、酝酿期(2011—2015,基础医学获硕士授权点)和明朗期(2016—2018,基础医学获博士授权点)的11年改革,7年的验证完善,重塑了教培体系,通过深度融合“课程制、共享制、团队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壁垒,实现了“知识与价值、基础与临床、教研与科研”的3大融通,显著提升了学科竞争力和研究生创新能力。
该成果的“课程制”通过课程扩容、内容优化、方法创新、思政融合与评价改革,形成了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前沿与科研设计课程的3阶递进课程体系,培养强化了研究生创新思维。该成果通过全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临床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大赛平台、人体科学馆等资源的“共享制”,打造了“数智赋能、科教融合、教医一体”的育人新模式,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该成果的“团队制”秉承“导师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开创了“雁阵工程”的头雁(教授博导)—强雁(副教授博导)—雏雁(硕导)传帮带机制,实现了教研科研同频共振团队建设新范式,持续赋能于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引领·学科驱动‘一核三制三通’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教培体系构建与实践”成果有效解决了医科院校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创新思维欠缺、科教医协同不足、导师团队的原创能力弱等痛点,显著提升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强化了导师队伍建设,有力支撑了学科发展。

创新引领·学科驱动“一核三制三通”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教培体系构建与实践框架图
昆明医科大学的创新改革实践,成效显著。近7年,研究生获云南省级优秀学位论文19篇,创新基金120项,发表SCI论文184篇,获省级以上奖励55人次。导师团队获省级和校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10项,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10门,云南省导师团队6个,云南省学科带头人或教学名师等称号36人;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66项,发表SCI论文210篇,获发明专利授权41项;主编或副主编专著或教材20余部,主持省校级教改课题14项,发表教研论文24篇(SCI收录7篇),软件著作10部。改革实践成果受益学生8400余人,服务社会近万人次。基础医学先后获批硕士、博士授权点和省级一流学科、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均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该成果也助力了临床医学等10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支撑临床医学等3个专业成功获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A级评级等。此外,该成果也被中南大学、西南医科大学、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大理大学等7所医科院校推广应用,为同类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昆医模式”。
来源:昆明医科大学
编辑:高丹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