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2025年,浙江考生公办本科的选择又多了。今年是绍兴理工学院转公后的首次招生,这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给考生带来了难得的政策红利——在这一关键时期报考,被录取的希望将大大增加。
本年度,学校招生计划大幅增加300人,其中浙江省普通类增加135 人,省外普通类增加165人,为更多学子提供了圆梦大学的机会。同时,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建造2个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专业,理工类招生专业数提升至16 个,计算机类、中国语言文学类、会计学类等热门专业在省内计划数也有显著增量。(多少分能上绍兴理工学院?转公后首招,扩招300+、设置多个热门专业,快抢黄金入场券!)

绍兴理工学院启新程
绍兴理工学院,一所由绍兴市人民政府倾力打造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于2025年获教育部批准成立,承载着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蕴与新时代的教育使命,开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其办学前身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自2000年创办以来,已积淀深厚的办学底蕴,如今以全新姿态,为莘莘学子铺就通向卓越的成长之路。
学校扎根素有“名士之乡”美誉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绍兴,这里不仅是千年文脉传承的精神家园,更是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活力之城。中国轻纺城联通全球市场,“万亩千亿”产业平台携手百余家上市公司,为学子们构建起优质的实习就业平台,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当古老的越地文化与现代产业文明在此交融,城市的脉搏也成为校园发展的强劲动力。

与市场和产业深度对接
学校秉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定位,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现设有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纺织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创新打造产教协同育人模式。
学校目前落地了浙江省首家“腾讯云互联网学院”,并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哈工海渡机器人学院”“广联达数字建筑学院”“新道数智云财务学院”等产业学院,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同时,“东盟经济研究院”“绍兴市文化产业研究院”“绍兴市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服务平台和新型智库的成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也为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升创新能力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教学与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教学实力雄厚,学科专业建设成果斐然。现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新兴特色专业3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1个。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市级重点创新团队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6个。
近年来,学校获批省一流课程36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2项、绍兴市教学成果奖7项。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4项,获授权专利517项。
注重学生成长与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实施宽松灵活的转专业政策,对于“大类招生”的学生,100%按个人意愿自由选择分流方向;学生可在第1 - 4学期期末(艺术类和中职单独考试除外)提出跨类转专业申请,转出专业不设比例限制,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此外,还开设多个微专业,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助力学生拓宽知识领域,提升综合竞争力。

国际化教育特色鲜明
在国际化教育方面,学校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设立“筑梦领航”新生海外交流项目,全额资助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赴国(境)外高校开展为期半个月的短期交流学习,让新生在入学之初就能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同时,常年面向在校学生开展长短期国际交流学习项目,并提供1000-10000元/ 人的资助,积极搭建学生出国学习深造平台,全力支持学生赴海外攻读硕士学位,为学生的国际化发展之路保驾护航。
地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
学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便捷。毗邻绍兴高铁北站、市行政中心,校门口地铁一号线、一号支线直通杭州市区、高铁北站,与高铁北站和镜湖高速出入口的距离均仅3公里,驱车前往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也只需约半小时。校园内,学生公寓全部采用标准四人间配置,实行住宿书院化管理模式,营造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周边配套设施完备,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娱乐需求。

2025年招生计划
2025年,学校面向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计划总数为1930人,其中浙江省招生计划1125人,包括普通类915人,艺术类105人,中职单独考试类105人;省外招生计划805人。
2025年浙江省招生计划
2025年浙江省外招生计划

2025年省内志愿填报建议
■■■
作为一所新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绍兴理工学院正以昂扬的姿态,朝着建设一所“理工特色鲜明、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2025年,学校诚邀心怀理想的你加入绍兴理工学院,在这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共赴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