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编辑 陈显婷通讯员 吴佳蕙 周萍)孤独症,是一种起源于儿童早期并持续终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因为患者常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又被称作“来自星星的孩子”。近年来,孤独症儿童数量不断增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关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议题持续升温。
近年来,温州市不断扩大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供给,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妇幼保健院等公益性机构承接定点康复服务;支持温州市特校设立全省第一所、全国第七所孤独症专门学校“温州市润星学校”,确保全市90%以上县(市、区)建有1家以上规范化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
当前,温州大学李晓燕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正在助力提升温州市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质效。
扩大服务供给 科研应用“一站式”
温州市残联以创建全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地区为契机,结合温州大学李晓燕教授团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功能自闭症儿童会话障碍的成人执行式干预研究》研究实践应用成果,通过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联盟开展孤独症儿童家长培训与康复指导课程一站式服务。
△ 左2为李晓燕教授
照亮“星星的孩子”前行的道路,温州大学李晓燕教授和她的团队已经坚持了20年。2005年起,李晓燕博士团队开始研究孤独症儿童的语言交流行为。2018年起,团队开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功能自闭症儿童会话障碍的成人执行式干预研究》,进入了成人关键行为干预法的开发与应用阶段。家长执行式干预模式通过系统化培训家长与教师,将科学的语言干预策略融入日常生活与课堂教学。
目前,该模式已在温州小银河特殊教育学校、利宝特殊学校等数十所机构落地,惠及数百个家庭。
家长深度参与 孩子进步“看得见”
李晓燕教授的干预模式通过四阶段(学习、理解、执行、检验)的系统培训,帮助家长掌握语言示范、重塑、情境创设等核心技巧,将家庭时间转化为高效干预时间。家长们从“焦虑的旁观者”转变为“孩子康复的启明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显著提升了孩子的语言能力和社交技能。“以前总逼孩子仿说,现在学会用停顿和手势引导,孩子反而更愿意开口。”家长们不仅掌握了科学的干预技巧,还将这些方法融入买菜、洗漱等生活场景。
“家长配合度高了,家长会教了,回去做泛化就更好做了。以前跟他讲他也不懂,现在家长不仅懂了,还能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康复中。”小银河特殊教育学校的许校长说。
“以前孩子只会重复我的话,现在能主动说‘我要喝水’‘不要这个’,进步特别明显!”一位家长告诉记者,经过李教授的干预模式的系统培训,孩子的语言能力从仿说逐渐转向主动表达。“过去他扔垃圾必须妈妈陪,现在能独立完成,还会笑着和同学打招呼。”孩子的美工课教师说。
教师专业成长 家校联动“促进步”
李教授团队针对教师的专项培训强调“分层支持”与“实操演练”,帮助教师将干预技巧融入课堂管理、学科教学与集体活动。通过“教师模拟课堂”“案例写作”等培训,教师们掌握了分层教学策略,能够根据学生能力设计阶梯式任务,课堂效果显著提升。“以前上课全靠经验,现在能根据学生能力设计阶梯式任务,课堂效果完全不同!”一名参与培训的教师感叹。
在李晓燕教授的干预模式中,家校联动成为推动孩子康复的重要引擎。家长从“束手无策”转向“科学育儿”,教育理念显著升级,而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直接带动学生进步,形成了“教师成长-学生进步-家长支持”的良性循环。
利宝特殊学校的李校长认为,一个专业教师可以影响一个班级,而一个班级的能量可以辐射全校。家长与教师的紧密协作,让孤独症儿童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支持下,逐步走向独立与自信。
目前,该模式已在浙江省13所特殊教育机构、13所幼儿园试点,并被纳入温州市推广孤独症儿童干预试点工作。李晓燕教授表示,团队下一步将联合医疗机构、社区资源,推动“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深度协作。“我们的目标不是让孩子‘不自闭’,而是让他们在尊重与支持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在这条点亮“星星”未来的道路上,家校携手的力量正让梦想触手可及。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