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编辑 陈显婷 通讯员 李宇杰 徐思羽 倪靓)安吉余村,这个“两山”理念的诞生地,曾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众多荣誉称号。现如今的余村,正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日益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悄然成为数字游民新的聚集地。
近日,湖州师范学院安定书院数字游民调研暑期实践团探访了安吉余村,希望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追寻到数字游民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数”聚青山,工作生活新范式
访谈过程中,数字游民们分享了他们选择安吉余村以及这种生活方式的原因。来自当地“数字游民公社”里的一位插画师表示:“现在我可以自由安排工作时间,大城市的房租能在这里租三个月民宿,而且这里的网速很稳定。”村里的老木匠也表示,他学会了用短视频卖手工竹器,借助抖音等平台推动当地文化与产品“走出去”,促进经济增长。看到村中心的咖啡馆配备千兆网络,改建的农房民宿也自带露台书房,在绿水青山间的数字工作怎么不是绘就一幅新篇章的新图景?清晨在茶园边开线上会议,傍晚去溪滩边收快递——当“工位”从四四方方的格子间迁到自由清新的绿水青山间,效率与灵感似乎都拥有了新的注脚。
“数”联城乡,双向赋能促振兴
数字游民的“迁徙”,绝非单向索取,而是与乡村发展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就。那些曾经破旧的农房,如今成了村民放投影和看电影的公共空间;程序员们帮村里搭建起了农产品溯源系统,使得笋干的销量大大提升;数字游民们带来的瑜伽课、读书会,与当地的茶俗、舞龙碰撞交融,编织出多元和谐的乡村新图景。
当游民们在社交平台分享“在余村办公”的故事,当村里的老茶厂蜕变为电商直播基地,绿水青山便真正转化为了可感可触、持续增值的“数字资产”。吸引数字游民,不仅要吸引数字游民们来“借住”,更要让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地方“扎根”。
“两山”引路,乡村振兴新路径
余村的实践,如同一面棱镜,清晰折射出数字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绝非钢筋水泥的简单复制,而是立足生态本底,以数字技术为桥,联通城乡要素,激活乡村潜能。
在村口“两山”石碑前,一群拍摄Vlog的年轻人吸引了实践团的目光。镜头中,他们既是远程办公的博主,也是向城市推介竹编技艺的“新农人”。他们的身影,正是余村探索的生动注脚。
通过此次深入安吉余村的实地调研与访谈,安定书院数字游民调研暑期实践团见证并亲身感受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蓬勃生命力。数字游民与当地村民的“双向奔赴”,生动展现了个体工作方式的革新如何赋能乡村发展范式的深刻转型。实践团的调研成果深刻印证了这条人才扎根、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生态永续的高质量发展新路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未来,实践团将继续秉持探索精神,以青年视角深入乡土,用调研成果贡献智慧,为绘就更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图景,为构建城乡融合、活力迸发的新时代乡村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