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解山娟 杨鹏飞)近日,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5年度杭州市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中,来自杭师大信息学院的“VR乡村博物馆——数智赋能乡村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共同富裕与数字科技”专项赛道第二名、全场第四名的金奖佳绩,成功入围省赛,这也是杭师大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的又一硕果。
在今年的早些时候,2025年浙江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主题科普活动启动仪式在杭州举行,杭师大师生参与的科普剧《智能假日狂想曲》吸引了全省科协工作者的关注。该科普剧通过虚构一家人祖孙三代的日常对话,串联起学习、工作、生活等多个场景中的AI技术应用,生动展现AI前沿成果,为观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AI知识盛宴。
这一科普实践正是杭州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与人文教育通识课堂的常态化体现。课堂里《红线之外》等AI科普剧的角色扮演中,学生们在技术开发者、监管者和普通用户的身份互换里,深刻领悟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趋势与社会伦理内涵,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感悟的深度融合。
作为浙江省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浙江省“人工智能+”精品科普课程、省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特等奖获奖课程,杭州师范大学正以“技术+伦理+实践”的三位一体模式,深入探索智能时代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路径。
学校自2017年起布局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历经多次优化重构,创新性地提出“三阶三维”的培养模式,即师范生的AI素养由技术理解力、伦理判断力、教育创造力三个维度构成,三者相互关联、协同促进。基于此,构建起“AI基础与教育场景到AI工具与教学实践到AI伦理与教育责任,最后到AI创新与教育辐射”的模块化递进式课程体系。该体系从基础理论知识出发,逐步过渡到实践应用、伦理思考以及创新拓展环节,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系统掌握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知识与技能。
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以“AI+古诗文教学”为例,学生需要掌握大模型训练技术,并依据教育规律设计应用方案,实现科技助力古诗文教学。“AI伦理工作坊”则组织汉语言文学与计算机专业学生合作,针对乡村教育公平问题展开探索,通过理论学习、场景实践、创新迭代,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机制,相关成果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公益案例认可。
在“AI+乡村振兴”项目中,学生为桐庐、湖州等地开发“VR乡村博物馆”,集成知识问答智能体,借助阿里云平台落地应用,构建了“沉浸式场景+社会服务”的育人闭环,相关实践登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纪录片《解码中国:独特的现代化之路》,实现了思政教育从乡村到国际的跨越式发展,惠及校内外民众超5万人,该项目也荣获省教育教学数字化改革特等奖案例,并入选全国暑期社会实践Top100团队,直到最近再次荣获杭州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
学校深知协同育人的重要性,积极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中小学”四位一体的协同网络。依托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区位优势以及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相关教师注重实践——“走出去”和“引进来”。一方面,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云栖大会,将展会智能展区转化为学习课堂,让学生直观感受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邀请科幻作家、行业专家举办“科技与人文”讲座,累计覆盖学生3000余人次,拓宽师生视野。
科普实践也是该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由省“十百千万”科普传播专家解山娟副教授带领的杭Star科普队,探索“科普实践育人”模式。团队将课堂所学的大语言模型、VR技术等知识转化为20余件大众科普产品,其中自主研发的VR智能亚运科普平台覆盖全省30余场讲座,服务超5000人次,曾获评2023年度长三角科普优秀案例,实现了从知识研发到社会传播的闭环育人。
在课程评价与思政教育方面,学校同样亮点突出。自主研发的AI学情分析系统实时采集20余项学习行为数据,为学生生成包含伦理倾向的成长画像。在“AI+乡村振兴”项目的智能助教系统开发中,系统考核兼顾算法准确率与伦理风险,确保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同时,学校构建“爱与AI螺旋交融”思政体系,如在智能亚运科普系统设计中融入手语数字人技术,AI作文批改系统开发时优化隐私保护方案,还打造了涵盖“数字敦煌”文化传承、“算法偏见”思辨等60余个主题的思政案例库,让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程。
凭借这些创新实践,杭师大在浙江省第四届高校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组别中荣获特等奖,并作为全国第四届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组唯一的人工智能类课程进行展示。当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用VR技术传承乡村文化,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伦理框架下开发教育应用,一场融合人文情怀与科技理性的教育变革,正在盛夏的杭师大悄然发生。
(责任编辑:李思远 赵韵茹)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