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捷克青年浦森磊:以"水木石"为钥 开启中国文化探索之旅
2025-07-14 10:12: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蒋进国 摄影 陈璐萍 蒋进国等)在中国计量大学2025年中国语言文化国际夏令营中,来自捷克的浦森磊(Michal Punčochář)格外引人注目。这位25岁的捷克青年已连续两年自费参加夏令营,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以真诚融入市井生活,诠释着跨文化交流的生动内涵。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

  "水"是浦森磊中文名字的首字,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如水般开放包容,润物无声地融入世界肌理。

  6月30日,初到杭州的浦森磊在西湖边相中了一件带有中国国旗图案的T恤。次日,这件红底五星T恤便穿在了他身上,成为他对中国亲近感最自然的表达。

  7月1日晚,浦森磊受邀到教师家中做客,被社区广场舞的热闹氛围吸引。在欢快的舞曲中,他和同伴们很快融入其中。"非常开心!非常开心!"几曲终了,他脸上洋溢着纯粹的笑容。两天后,他竟顶着酷暑骑车20分钟,专程到钱塘江边再次加入广场舞队伍,还与领舞阿姨约定"下周三还来"。

  "我喜欢西湖的雨,喜欢跟中国朋友一起逛超市、聊天、跳广场舞。每次来中国都像回家一样。"浦森磊说。这种如水般的包容与适应,让他能够深入中国社会的毛细血管,感受最真实的市井生活。

  厚植成林:扎根土壤的文化探索

  "森"字三木成林,象征着向下扎根的生命力。浦森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正是这样一场深入土壤的探索。

  课堂是他汲取养分的主根。尽管汉语书写尚有不足,他仍主动选择高级班,眼神专注地跟随老师的节奏。"我觉得要真正读懂中国,最好的方法就是学好中文,"他说,"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捷克和中国的传统友谊。"

  他还透露,他的目标是年内通过HSK4级考试,未来申请"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来华长期学习。

  7月6日,浦森磊专程前往义乌国际商贸城。面对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和繁忙的交易场景,他仔细观察、认真触摸,试图理解"世界超市"背后的中国经济活力。

  艺术体验则滋养着他的文化之根。在中国画专题讲座上,他屏息凝神观看专家作画,第一次拿起毛笔完成《石竹图》习作。"这幅画我要好好珍藏。"他小心翼翼地将作品收好,视若珍宝。

  坚毅如石:持之以恒的文化坚守

  "磊"字三石相叠,代表着浦森磊身上那股如磐石般的执着劲头。

  去年初到杭州时,爬完飞来峰他就虚脱了。而今年7月5日,39℃高温下游览拙政园,步行两万一千多步,他依然兴致盎然。"我不是胖,我是壮!"他笑着解释自己坚持健身的原因。

  这份坚毅更体现在中文学习上。高中毕业后在捷克工作的他,从未放弃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连续两年自费参加夏令营。"每一次去西湖,都有不同的体验,游船还没玩过瘾,下次还要去!"他对中国文化保持着持久的好奇与热情。

  2024年夏令营开班仪式后,当老师解读他的名字"有水、有石、有森林,刚柔相济,自然天成"时,浦森磊眼中闪烁着光芒。这番解读仿佛赋予了他如石般坚定的力量,在中国文化探索道路上稳步前行。

  在北京接受采访时,浦森磊道出了学习中文的初心:"为了中捷的友谊和发展。"这条视频的标签"中捷桥梁人",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的角色。

  浦森磊的故事是中国计量大学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的生动缩影。从布拉格金融管理大学孔子学院到语言文化国际夏令营,学校搭建的平台让更多"浦森磊"得以深入感知中国文化。正如他名字中"水木石"的密码所预示的,这种兼容并蓄、根植厚土、坚韧不拔的文化探索,正在连接起跨越山海的文明森林。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