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运用培训暨青年评价员评价素养提升研修活动在钱江新城实验小学举行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记者 白菁洁 通讯员 林爽爽)为充分发挥监测结果诊断与改进功能,引领和推动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县域义务教育质量优质均衡发展,赋能青年评价员专业成长,2025年9月25日至26日,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运用培训暨青年评价员评价素养提升研修活动在杭州市上城区钱江新城实验小学举行。全省部分市、县教研室分管主任、评价教研员等百余人齐聚一堂,共绘教育评价新图景。
开幕致辞:锚定方向,凝聚共识

开幕式上,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滕春友作指导讲话,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强化监测结果运用,充分发挥监测的诊断与改进功能,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改进;二是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破解监测结果运用不深入难题,推动区域教育治理协同增效;三是加强评价队伍建设,提升教研员和教师的评价素养,为浙江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专业根基。
专家引领:理论筑基,明晰路径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李菲茗作题为《从读懂到洞察:监测数据的批判性解读——迈向循证研究的新起点》的主旨报告。她深入辨析循证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异同,提出“定位痛点-寻找证据-评估证据-形成决策-跟踪效果”的五步解读法;结合案例演示如何通过亚组分析、异常识别、多源验证等方法,精准定位“痛点”、大胆假设、科学循证。李教授的讲座为参训者提供了一套系统、可操作的支持性支架,为监测结果运用奠定了从读懂到批判性解读的专业基础。
经验分享:上城实践,系统推进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总督学陈韵表示,上城教育始终秉持“教好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幸福每一个家庭,办好每一所学校”的理念,将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近年来,上城区构建了“一单·一袋·多维述评”的立体评价体系,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与数据治理深度融合,让学生“看得见”,让专业发展“有阶梯”,让教育治理“更精准”,努力让评价回归育人本质。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书记、主任缪华良以《成长指数链模型:推进监测结果应用的上城行动》为题,分享了区域层面的实践路径。他介绍,上城通过构建“学生——学校——区域”三级应用模型,形成身心健康数字化、个性化学习、科学教育提质、区域痛点消解四大应用样态,真正让监测数据“活起来、用起来、转起来”。

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书记鲍海淞作为学校承办方致欢迎词,生动展示了以“采一芯”智慧平台为载体的评价改革实践。通过AI赋能作业评价、跨学科项目化测评、“荷娃秀”素养展示等多元方式,学校实现了“让评价可寻证、让成长被看见”,为全省提供了校本化实践的鲜活样本。
研讨实战:思维碰撞,破解难题
25日下午、26日上午,全省各地评价研究员和青苹果联盟成员分成8个小组,分别围绕“如何基于数据提出问题假设”“如何基于问题提出循证改进思路”展开深度讨论,并通过小组汇报与观察员点评,形成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闭环。

主题1:如何识别报告中的关键问题
各小组基于实证案例,提炼出多样化的关键问题识别路径:工具赋能定位异常指标、算法筛选高价值痛点、分层细化聚焦学科问题、矩阵评估明确问题优先级等方法筛选出关键问题,为后续假设验证与改进聚焦方向。
四位观察员结合小组汇报,在“如何读数据”“结果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方法论和方向性的引领,提出以“问题价值矩阵”评估痛点的可干预性与影响力,并借助鱼骨图等工具进行系统归因;从异常数据出发,通过“定义异常——关联证据——归因假设”的逻辑链深挖背后问题;建议以“关联——差异——过程——行动”四维视角,通过城乡对比等方式反推教学症结;可融合结果、生态、心理与教学四类视角,结合问题树与证据闭环,构建从数据到改进的完整逻辑。
主题2:基于数据提出改进假设
各小组从问题定位、归因分析到策略构建,展开了一场“基于证据、直面痛点”的深度碰撞,提炼了不同的循证改进思路:多维度归因+分层改进,聚焦短板+靶向解决,拆解成因+系统优化,学科靶向+闭环监测等等;确保循证改进方案可落地、可评估。
四位观察员在小组汇报基础上,结合一线实践和教育发展导向,从“为什么”“怎么做”角度给予了复盘指导,分别提出:数据解读应回归学生成长规律,以兴趣和教学优化实现“减负”;要以“飞鱼、蜻蜓、蚂蚁”三重视角构建从区域到课堂的全链条策略;要避免武断归因,通过加强后续调研增强循证科学性,以更加系统、综合的视角看待数据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要丰富证据类型、深化分析逻辑链,实现精准诊断和有效改进等等。
总结展望:聚力笃行,共启新程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评价部主任方张松指出,本次研讨实现了从“数据点状阅读”到“教育生态整体审视”的跨越,学科视角与综合视角得到了有效的融合链接,推动各地构建起“问题——证据——策略——评估”的循证改进闭环。他鼓励区县将研讨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实现从“读懂”到“改进”的实质跨越。
李菲茗教授高度评价研讨过程中各组贡献的方法路径与实践智慧,特别肯定了“总体到细节”“三眼视角”“从结果差距反推教学过程”等分析框架的方法论价值。她建议建立“项目跟进机制”,推动省——市——县深度联动、数据共享与问题共解,真正让监测结果运用赋能区域教育质量提升。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评价部副主任陈荣荣作工作小结。她指出两天的研修活动收获了方法支架,使得数据解读与运用具象化、可操作化;对数据的解读经历从“模糊、单点解读”到“多点、关联、系统”解读;后续要从“读数据”走向“数据实践力”,用数据驱动决策,借力循证改进,实现数据赋能。她强调,省级层面将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运用实验区建设为契机,省——市——县协同推进监测结果运用,各地要建立“数据赋能”思维,从“技术取向”转向“问题取向”;明确监测结果运用责任主体,建立监测结果应用协同工作机制,探索监测结果驱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模式与路径;从监测结果运用部门、监测结果运用场景与时间跨度等角度优化监测结果运用的路径与方式。

本次研修活动通过专家讲座、实践工作坊、专家指导等方式,为区域监测结果运用提供了系统性的数据解读思路、可操作化的应用路径。期待各地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监测结果应用模式,推动监测结果应用工作的科学性,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成果,引导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科学助力浙江教育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