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揭晓的浙江省高校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精品微课评选中,杭州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管雪凭借微课《选择困难症?收下这份offer决策秘籍》斩获高教组一等奖并获总分第一。“不到一刻钟,我就能教会学生用生涯决策平衡单,来辅助解决一个当下遇到的真实选择困扰。”管雪坦言,她参赛的初衷是“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备赛时逼着自己把零散经验系统化,还通过多场景的反复打磨优化课程设计,现在学生用一张决策平衡单就能把迷茫的‘选择焦虑’转化为可视化的评分模型,用理性参数锚定选择方向。”
管雪参加省高校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精品微课评选活动现场
生涯规划课不能“纸上谈兵”,得“沙场练兵”
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是就业育人的基础。今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其中提出,强化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完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标准,推动高校将其列为必修课,打造一批国家规划教材、示范课程和教学成果。
程骁在给学生们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经亨颐教育学院辅导员程骁对此深以为然。深耕就业指导领域12年的她,可以说是就业工作的“老兵”,近5年连续获评校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在她看来,生涯规划课不能光“纸上谈兵”,还得“沙场练兵”。而寒暑期社会实践无疑是个大“练兵场”:她带着学生深度访谈200多位优秀校友,把校友成长故事转化为课程案例库,还与校长、人事主管面对面交流招考条件和用人需求,当课堂上的职业规划理论“照进”招聘公告中的白纸黑字、校长口中的用人标准,学生开始主动对照用人单位需求调整学业规划。
经亨颐教育学院“勇往职前”就业力提升计划之用人单位走访团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程骁主持的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获评浙江省一流本科课程。该课程以“数据驱动型”生涯教育体系(DSA)为特色,通过数据分析(Data analysis)追踪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求职意向变化;制定系统推进(System promotion)方案,分“职业启蒙、方向探索、技能实训、求职冲刺”四阶段开展教学;最终实现精准适配(Accurate assistance),针对考研、考编等不同群体定制帮扶策略。
这种“精准适配”的课程理念,在音乐学院的琴房与排练厅里也找到新注解。“要像朋友一样善于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哪怕他们对未来的打算时常变化。”女高音、声乐系教师郑伟告诉记者,她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关注他们的未来发展,第一节专业课便会抛出选择题:“四年后你想在哪继续实现人生价值?是在考研复试考场,还是在某所中学的音乐教室?”她就是这样把职业规划掰碎了融进“一对一”日常教学的。
2019级音乐学(师范)专业结业考试后郑伟(左4)与学生合影留念
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上午9点群里发布“认养一头牛”电子商务运营岗位需求,中午12点收到5份学生应聘简历,下午3点配合企业做好线上面试——翻开阿里巴巴商学院辅导员马秋凤2022届毕业生就业台账,这样的时间轴记录贯穿338名毕业生的求职全程。马秋凤指着手机里的企业微信群介绍,这个2020年为服务2021届、2022届毕业生创建的群组,目前已有60多家企业加入,覆盖电商、教育等多个行业。那两年,她每天通过群聊解答学生问题超5小时,累计组织钉钉和腾讯线上招聘会30多场,帮助两届毕业生对接岗位。“有学生半夜发消息问就业手续,我就算睡了也会起来回,不能耽误他们找工作。”马秋凤感慨道,“用好数字工具,就能把就业服务送到学生指尖上。”
这种在云端“发布需求-精准匹配-入职追踪”的闭环服务,与教育部“国聘行动”形成政策共振——今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七部门发布关于联合开展2025年度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促就业“国聘行动”的通知,提出要强化数字赋能,积极搭建用人单位和高校互联互通、访企拓岗、洽谈对接的平台,推进线上线下一体服务,全面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与马秋凤建群对接企业不同,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俞志明副教授想了个更“接地气”的办法。作为生物技术211班的班主任,他把自己微信朋友圈变成了学生的“求职展示窗”。班长钱馨玉记得,俞老师总会在班级群里及时分享行业报告和招聘政策解读。“实习季那会儿,他根据同学们反馈的就业意向,把不打算考研,选择直接就业的同学,单独建立一个就业信息分享群。”群里常常更新着生物研发岗、管培生这些对口岗位,有次凌晨两点还收到俞老师转发的校招链接,附了句“这个岗位专业匹配,抓紧投递”。
从“面对面”到“心贴心”
“Z世代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的社交期待是‘无压力连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教育供给者’转型为‘关系共建者’。”公共卫生与护理学院预防医学201班班主任洪玉进而解释,“做老师的,不能等着你的学生来找你,而是要主动成为破壁者去奔赴他们——可能是用课堂上讲授的专业知识,也可能是课下一杯奶茶的倾听时间。”她针对考研学生制定“精准定位+差异化竞争”策略,聚焦简历优化与心理调适两大关键环节,累计开展模拟面试十余场,个性化修改简历十多份,所带班级考研升学率达36.8%。
班主任洪玉和预防医学201班全体学生合影
如果说“精准定位+差异化竞争”策略破解了备考密码,那么每年12月考研初试前准时送出的“考研上岸加油包”,则具象化教育的温度。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张高娃总会掐准晚上10点的自习结束时间,将印着“考研上岸”的礼袋递到学生手中——暖手宝驱散冬夜寒意,能量棒补充复习体力,手写备考策略凝聚师长经验,这份持续五年的深夜惊喜已精准送达千余名学子。
辅导员张高娃给学生送“考研上岸加油包”
阿里巴巴商学院学工团队给毕业生手写卡片留念
一直以来,学校坚持把就业工作作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构建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通过深入开展“访企拓岗”行动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举办“小而精”“专而优”学科专场招聘会,实现校企供需资源精准对接;引进数字求职机、AI面试官等数字技术设备,建立一站式人工智能就业服务平台,推进新技术在就业服务领域的新应用。目前,学校已启动“浙里有才·师大职引”系列活动,通过开展校地供需深入对接、重点群体结对包联、校友资源携岗返校等十大举措,护航毕业生走稳走实从校园到社会的“关键一步”。
(责任编辑:李思远 赵韵茹)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