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诚信建设进校园”活动启动会暨“重庆市青年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单位”授牌与“大学生信用研究与应用中心”揭牌仪式在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顺利举行

   中国教育在线    2019-03-26

  中国教育在线讯 3月25日,"诚信建设万里行(重庆站)"子活动"诚信建设进校园"活动启动会暨"重庆市青年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单位"授牌与"大学生信用研究与应用中心"揭牌仪式在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顺利举行。据悉,本次活动由共青团重庆市委员会、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指导,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和华龙强渝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共同主办,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金融学院和共青团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委员会共同承办。共青团重庆市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书记谭涵之,新鸥鹏教育集团专家委员会主任、原重庆工商大学校长、博生导师王崇举教授,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处处长陈学知,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征信处处长李理,共青团重庆市委员会青少年发展与权益维护部副部长刘华婷,重庆华龙强渝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亮,共青团重庆市巴南区委书记腊丁扬,中国人民银行巴南区中心支行副行长孙董霞,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区副总经理杨洋等嘉宾,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党委书记丁广龙、常务副校长吴华安教授、党委副书记陈龙国、副校长沈民教授等校领导出席了会议,融智学院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党群、金融学院的教师、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共同推动青年信用体系建设,共谋青年发展大计。

会议现场

  首先,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委书记丁广龙致辞欢迎大家的到来,介绍了融智学院和本次活动情况。融智学院是西南地区最早、也是重庆唯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也是全国信用教育联盟在西部地区唯一的理事成员单位,信用管理专业是融智学院2002年开办的专业,2014年被确认为校级特色专业,2015年获批成为重庆市高等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项目"中重点专业之一。2017年获批成为首批"重庆市青年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在专业建设方面,以产教融合为契机,与重庆市信用管理龙头企业华龙强渝信用管理公司开展了全方位合作,为融智学院信用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了实践保障。

  会上,重庆市信用管理龙头企业华龙强渝信用管理公司总经理郑亮致辞并感谢融智学院作为西部地区唯一所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为信用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早在2017年华龙强渝信用管理公司就与融智学院建立了全面的框架合作协议,这开启了重庆市校企联合参与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先河,经过在一年多的实践,通过产教融合结合的模式,共建信用管理专业,进行项目合作和科学研发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定点培养,校外实习就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郑总表示还会强力与融智学院合作来适应重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互利互惠,共同促进和共同推动青年信用体系建设。郑总致辞后,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常务副校长吴华安教授向华龙强渝信用管理公司总经理郑亮、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区副总经理杨洋发"双师型"教授、"客座"教授聘书。

吴华安常务副校长为郑亮、杨洋颁发聘任证书

  接下来,由团市委党组成员、副书记谭涵之同志为重庆市青年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单位进行授牌,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党委副书记陈龙国同志上台接牌。随后,谭涵之副书记、王崇举教授共同为“大学生信用研究与应用中心”揭牌。

谭涵之副书记为“重庆市青年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单位”授牌

谭涵之副书记、王崇举教授共同为“大学生信用研究与应用中心”揭牌

  融智学院学生代表王婷婷同学向全体学生发出"争做诚信青年的倡议"。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是会进步的关健。大学生作为青年主力,只有大学生讲诚信、守信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局的未来才有希望。融智学院与华龙强渝信用管理公司携手合作,共建"大学生信用研究与应用中心"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共谱大学生诚信蓝图。

合影

  最后,共青团重庆市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书记谭涵之,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处处长陈学知,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征信处处长李理,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党委书记丁广龙,重庆华龙强渝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亮和融智学院学生代表共同点亮台上的水晶球,标志着正式启动"诚信建设进校园"的活动,将广泛传播"青年有信用,信用有价值"这一理念,深化重庆市青年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启动水晶球

  会后,70余名2017级金融学专业学生前往重庆华龙强渝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华龙强渝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施海洋做"大数据征信"的主题演讲,学生们受益匪浅,以梦为马,不负韶华。通过参观交流学习,同学们纷纷表示,要珍惜在学校的大好时光,信用管理的路还很长,要掌握好专业知识,施展才华,实现梦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 京ICP证140769号 |京ICP备12045350号|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赛尔互联(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ERNET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