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由小语种提前招生引发的外语报考深度思考

http://en.jybest.cn    中国教育人博客   2011-03-24    

 

  特别提醒:科学填报志愿比取得好成绩更加重要。考试结束了,尽快估分选大学、确定志愿吧。请点击这里,帮你解决!

  作者:梁挺福  原文地址:http://liangtingfu.blog.edu.cn/2011/635698.html

  3月17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3所高校小语种专业在京单独招生的消息,见《关于做好201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等三所院校部分外语专业在京招生工作的通知》。此消息一出就引来不少考生家长咨询有关小语种专业在京招生报考情况。

  小语种招生方式

  说起小语种的招生,一般有三种方式:

  第一是提前单独招生。大部分高校小语种招生实行提前单独招生,自行组织命题和考试,在全国高考前录取。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一般考核语文、数学、英语;面试考核英语能力测试和对所报小语种的语音模仿,被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高考。但是,教育部去年已确认说明在2011年此招生方式取消,改为在全国统考生源内进行本科提前批次招生录取。

  第二是单独面试,需要参加高考,在提前批次之前(俗称“零批次”)录取。这种招生方式目前只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部分小语种专业招收北京生源时采用。考生正常参加高考,学校录取时要综合考虑考生的高考成绩和面试成绩。录取提档在本科提前批次之前完成。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招生方式并不影响本科提前批次和一批次志愿的选报,学生可以正常填报高考志愿。

  第三是正常参加高考。有的学校把部分小语种专业放在提前批次或者第一批次,甚至在第二、三批次中招生录取,这种招生同普通高考没有区别,学校一般只依据高考成绩进行录取。

  小语种报考的理性思考

  与英语专业相比,小语种确实比较容易就业,物以稀为贵,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更提升了大家对小语种专业的关注度。部分院校的小语种专业一次性就业率甚至达到了100%。

  然而,随着招收小语种院校的不断增加,小语种就业的优势正在日渐削弱。据了解,小语种专业的毕业生去向主要集中在:政府外事部门、高校、新闻传媒机构、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各省市外办、外贸公司、旅游公司、留学培训机构和文化传播机构等。然而,从最近几年中联办、外交部、商务部等部委公布的招聘岗位来看,对小语种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都非常有限,除了个别应用面较广的语种外,大部分小语种只招聘1~2名。

  至于企业对小语种的需求,也是很有限的。因为各个语种本身并无高低优劣之分,企业需要何种小语种,不仅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当地的文化氛围,也取决于当地引资的对象国,特别取决于中国与小语种国家的关系,包括在地缘上的和政治经济方面的关系。

  市场经济风云莫测,国际关系诡谲多变,谁也不敢保证那一个语种能一直火下去。而且根据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当一种事物热到烫手的地步时,往往也就是它开始降温的时候。小语种的“小”,本身就说明它发展的局限性,因此希望考生和家长多保持一份理性和冷静。

  学习小语种的素质要求

  有学生认为既然小语种考试内容主要是英语,那英语成绩好的同学肯定适合学习小语种了。其实,那可不一定。小语种名目繁多,千差万别,有的语种发音很特殊,你英语学得好,不一定小语种就能学好。因为英语你从小学开始学起,高考时是以笔试成绩为主,而小语种是进大学才开始学,口语在学习课程中占很大比例。这时候,你已经过了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因此说学习小语种需要具有一定的天赋,如口齿伶俐,模仿力较强,对语言反应敏感等,光靠死记硬背音标、字母拼出来的外语,总让人觉得生硬。

  在学习小语种的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分钟韩语,三小时英语,三天的法语,三个月的日语,三年的德语,三百年的阿拉伯语。”此话未必科学,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小语种的难度。

  总之,学习小语种,首先要对小语种有浓厚兴趣。不要因为小语种专业热门或者就业好就盲目报考。学习一门小语种,不仅要背单词、学语法、听录音,更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如果缺乏浓厚的兴趣和持续的坚持,会学得很痛苦。其次,考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比较强。语言是用来交流和运用的,有的考生文字功底不错,但性格比较内向,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差,就不太适合报考小语种专业了。

  因此,在此特别提醒考生,如果你唱歌跑调,五音不全,口齿不清,模仿力不强等,很有可能就不适合学习小语种,即使侥幸进入该专业,也不利于你今后的发展深造,甚至还有留级和退学的可能。

如有相关问题,可拨打免费咨询热线:010-58443520

考试培训小助手

本科留学qq:436560382

研究生留学qq:437946603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外语电子周刊

推荐阅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