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探千年丝迹!浙江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团溯源丝绸文化
2023-07-20 09:37: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编辑 张可宁 通讯员 张姗姗)“大家观察到了吗?‘丝’在甲骨文里是两束蚕丝的象形。《现代汉语词典》里大家看到的‘纯’在造字之初的古义是蚕丝,‘绪’是缫丝时茧子的头,‘组’是用丝绳系起的祖先牌位……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桑、蚕、丝、帛’等字样,记录了商人种桑、养蚕、制丝、织帛的生活景象。丝绸,丝路上最典型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文明传承和传播的使者。”在金华武义县朱王村支教课堂上,浙江理工大学“寻丝探源”实践团成员黄亚峰正在为同学们讲述丝绸文明起源和丝绸文化。
实践团成员黄亚峰正在向小学生介绍丝绸文化
  “浙江湖州钱山漾出土的绢片和丝带是长江流域出土最早、最完整的丝织品,出自距今4200年的新石器时代。”在湖州钱山漾文化交流中心,实践团成员瞿俊杰正在与前来研学交流的湖州、新疆湖柯“石榴籽”融情夏令营少先队员介绍丝绸起源。
实践团成员瞿俊杰向夏令营少先队员们介绍丝绸起源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蚕桑丝绸文化、传播丝绸之路精神,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浙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寻丝探源”社会实践团结合专业特长,赴杭州、湖州、嘉兴、金华、河南等地开展丝绸文明溯源和科普活动,通过实地走访、调研访谈、研学考察、文化科普等系列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实践团赴嘉兴、湖州、苏州、金华等地开展活动
  在湖州钱山漾文化交流中心,实践队员们与夏令营少先队员们一起参观钱山漾文化交流中心展厅,从古老的湖桑养殖、缫丝织造,到三锦四绣的艺术创作,从初探天虫蜕变,纵览桑丝文明,品味生命意义的升华,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世界丝绸之源”的全貌。
  在金华武义县朱王村,实践团队员们讲授《丝绸文明起源》、展示考古溯源新科技产品-纺织品文物快速检测试剂盒、教授小朋友制作丝绸蚕茧工艺品,在活动过程中畅谈丝绸文化,让孩子们在动手的同时感受到蚕桑文化熏陶。
实践团成员缪玲珊在教授小朋友制作蚕茧手工
实践团成员徐冰在展示考古溯源新科技产品
  在嘉兴市丝绸博物馆,实践团队员们通过参观历史厅、综艺坊、服装苑、文化园等展现丝绸文化历史过程的陈列,与负责人交流座谈,调研了解了具有古代“丝绸之府”之称的嘉兴特色丝绸文化。
团队成员调研嘉兴特色丝绸文化
  事实上,在本次丝绸文化宣传活动之前,团队成员针对传统纺织品考古文物鉴定方法存在文物损耗量大、灵敏度低、特异性弱、检测条件苛刻、无法在考古现场快速检测等问题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将生物学、材料学、计算机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与考古学交叉融合,自主研发了纺织品文物快速检测试剂盒、超灵敏免疫传感器、智能型免疫传感器,奔赴三星堆、荥阳青台、新疆小河等20余处遗址,与考古单位和科研基地合作,在灰烬、土样、青铜器表面等地方找到了丝绸痕迹,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丝绸,为纺织品考古探源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团队成员赴各地开展考古科技丝绸溯源工作
  “寻找丝绸起源证据是我们团队的使命之一,未来我们还将深入研究历史和实地实践,将考古溯源和丝绸文明传播实现从实验室到考古现场的双向奔赴,把论文书写在广阔大地上,继续开展丝绸的起源、发展与文化传播,彰显丝绸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团队负责人邓烨丰如是说。
(责任编辑 余新花 赵洪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