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唱响桐城歌韵 安庆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体悟非遗匠心
2025-07-02 08:40:00
安庆师范大学
  走访村落,拜访非遗传承人、学唱桐城歌……6月29日,安庆师范大学大学生记者团“解码桐城非遗文化的传承密码”暑期社会调研团走进桐城市大关镇旵冲村,在探访中触摸桐城歌的发展脉络,在研学中体悟文化传承的温度与力量。
“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中创造出来的”
  “桐城歌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中创造出来的。”谈起桐城歌的起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的代表性传承人查月华介绍,这一艺术形式起源于唐代,历史源远流长。她回忆,自己十八岁就跟在生产队前辈们的身后,在打麦子、割草时高声歌唱,学习桐城歌。“人人都晓得桐城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很少有人知道桐城歌的发展历程。”查月华坦言,桐城歌的应用场景广泛,不仅能在田间地头吆喝助兴,在做家务时也可哼唱怡情。
  桐城歌的传承离不开词与曲的结合。查月华的老伴江守本为不让这一民歌失传,耗时数天,将田间吆喝声逐字记录整理成歌词本,其中收录了《采茶歌》《山歌不喊冷着台》等83首民歌,内容涵盖自然现象与农作物生产等。“初看这只是83首民歌,但细细揣摩其中的一字一句,皆是江爷爷用心镌刻的印记。”团队成员、新闻学专业2023(3)班的夏芸翻开厚厚一沓的歌词本感慨。她表示,民歌传承需要像江守本、查月华夫妇这样的人,以行动践行热爱,让先辈留下的珍贵文化得以永久传承。
  “小小鲤鱼红红的腮,练潭游到罗岭来,冲破多少金丝网,绕过多少钓鱼台,不为妹妹我不来……”访谈中,查月华演唱了经典桐城歌曲《小小鲤鱼红下腮》。“查奶奶,这首轻快活泼的歌曲,也是劳动人民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的吗?”小学教育专业2023(2)班的邱岩随着旋律轻声问道。查月华解释,这首虽为借景传情的情歌,却深深植根于劳动生活的土壤,既保留着劳动人民的生活记忆,又以质朴方式承载情感。
“多收徒弟,发扬光大”
  自2008年桐城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桐城市文化馆等当地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宣传推广工作,查月华亦身体力行。团队在走访时发现,该村男女老少皆能哼唱几句桐城歌,而这与查月华的努力密不可分。她常利用空闲时间走进多所学校,通过开展讲座、现场教学及表演展示等形式普及桐城歌,还组建了大关镇“枫叶红”老年文艺演出队,已参与演出四十余场。
  “多收徒弟,发扬光大。”查月华谈及传承现状时表示,会竭尽全力推广桐城歌,为感兴趣的人提供免费教学。“我带徒弟,徒弟再带徒弟,这样才能让桐城歌传得更远、更久。”据悉,年仅14岁的陶乐乐是她最年轻的徒弟,因发现陶乐乐对桐城歌的喜爱,查月华主动收其为徒。每逢假期,陶乐乐都会到查月华家中学习,若遇时间冲突,查月华便上门授课。
  十番锣鼓非遗传承人的倪渐银是众多徒弟中的一员。“一纸书来只为墙,哎呀呀嘿呀,让他三尺又何妨,哎呀呀嘿呀哎……”他将十番锣鼓的曲调与桐城歌的唱腔融合,以地道方言为词,以锣鼓镲声为韵,自编自唱了《移风易俗倡新风》《十唱党的政策好》等20余首新编桐城歌。“果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桐城歌遇上十番锣鼓,竟碰撞出这样的火花!”团队成员、汉语言文学专业2023(1)班的陶若熙表示,这门古老的非遗艺术正被代代传递,在融合与创新中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不能让桐城歌断了代,盼着更多年轻人来学”
  “查奶奶,您能教教我们怎么唱桐城歌吗?”团队成员、新闻传播学类2024(3)班的邹紫奕主动请教。查月华闻言笑弯了眼角,清亮的嗓音一开口便自带韵律,“栀子开花枝搭枝,少年不学到何时?笋子出土渐渐老,庄稼宜早不宜迟……”她唱一句,围在身旁的团队成员们便跟着学一句,古老的民歌在一教一学间流转,在一唱一和中传承。
  “这是个小拐音,得注意停顿……”查月华一句句重复着歌词,细致地帮团队成员找准音调。面对初次接触桐城歌、尚不能熟练跟唱的年轻人,她始终笑意盈盈,给予鼓励。“桐城歌的根,得靠年轻一代往下扎。我的心愿很简单,就是不能让桐城歌断了代,打心眼儿里盼着更多年轻人来学。”她说。
  团队成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23(2)班的王娜坦言:“来到大关镇旵冲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在这里,仿佛凡事都能用歌声表达心底的情感。”旵冲村中的文化氛围格外融洽,每逢过节,各类非遗表演与展示轮番登场,热闹非凡。“如此珍贵的非遗文化桐城歌,绝不能让它在时光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王娜说。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接过前辈们留下的‘接力棒’,将非遗文化传承并推广下去,让文化始终在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团队负责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3(1)班的陈瑶瑶表示。未来,团队还将持续跟进旵冲村非遗传承动态,通过拍摄微纪录片、制作短视频等方式,用年轻化的视角挖掘桐城歌背后的故事,让古老技艺在镜头下鲜活起来,在传承中延续下去。(撰稿:张宇蝶 赵晨阳 摄影:王娜 陶若熙 夏芸 陈瑶瑶 邱岩)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