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高频考点笔记整理
2025-07-08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成人高考是目前在职成人提升学历最热门的一种方式,每年只有一次考试机会,大家如果报名了一定要认真备考。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理论的重要知识点,供考生参考。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重要知识点笔记整理
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的两大职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②教育具有历史性。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的哲学与科学背景
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为教育好下一代,仅靠学校教育是不行的,还应当搞好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且使这三方面的教育力量相互配合,形成一股力量,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得以贯彻,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1、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内容的生活化;②教育方式的情感化;③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2)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①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②对孩子的要求合理、统一;③要理解和尊重孩子;④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2、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的途径和形式:①社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②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③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3、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其方式主要有:①互相访问;②建立通讯联系;③举行家长会;④组织家长委员会;⑤举办家长学校。
(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其方式主要有:①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②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4、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有共同之处
共同点在于,他们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一、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法是以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发展形成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1、宣泄疗法:宣泄疗法是指通过心理咨询者的启发引导,让来访者将心中积郁的苦闷和内心矛盾冲突倾诉出来,从而恢复心理平衡的方法。
2、领悟疗法:领悟疗法是通过来访者对症状原因的领悟而产生效果。
3、暗示疗法:暗示疗法是指通过心理暗示作用,解除来访者疑虑,增强康复信念,改善不良心境,减轻精神负担,从而起到舒解的作用。
二、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环境塑造的产物,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训练和培养而获得。常用的行为矫正法方法有:
1、系统脱敏:系统脱敏是行为治疗的一项基本技术。常用于恐惧症、焦虑症的治疗。
2、厌恶疗法:厌恶疗法常用于治疗性变态行为或烟、酒、药物依赖等。
3、强化、惩罚与消退法:强化、惩罚与消退法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发展起来的。
三、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疗法主要是以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为基础形成的。这种理论认为,个人自我观念中的冲突和矛盾是导致心理异常的原因。人本主义疗法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当事人中心疗法:当事人中心疗法,是罗杰斯创导的、影响广泛的心理治疗理论、方法与技术。
2、交朋友小组:交朋友小组是罗杰斯开创的一种集体心理治疗方法。
3、支持疗法:支持疗法是以提供支持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
四、认知行为理论
1、性格的A-B-C理论:
A-B-C性格理论是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中的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当事人在遇到诱发事件后产生的信念;C代表当事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理性情绪疗法认为,当事人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B是情绪和行为C的直接原因,而诱发事件A只是情绪和行为的间接原因。
2、非理性信念:非理性信念会使人心烦意乱、焦虑苦闷,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这些非理性的信念主要有11种:
第一、自己绝对要获得周围的人的喜欢和赞许,尤其是其中重要人物的喜欢和赞许;
第二、要求自己是全能的,自己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能失败;
第三、世界上有很多无用的、邪恶的人,对他们应该排斥,给以严厉谴责和惩罚;
第四、当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出现不如意事情时,就有大难临头的感觉;
第五、人生路上充满艰辛,人生的责任和压力非常重,应设法逃避现实;
第六、人生的不愉快都是由外在环境造成的,因此人是无法克服痛苦和困惑的;
第七、对危险和可怕的事物应高度警惕,时刻关注,随时准备它们的发生;
第八、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决定了自己的行为,而且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第九、人是需要依赖他人而生活的,因此总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人让自己依附;
第十、人应该十分投入地关心他人,为他人的问题伤心难过,这样自己的情感才能得到寄托;
第十一、人生中的每个问题,都要有精确的答案和完满的解决方法。一旦不能如此,就非常痛苦。
3、主要方法:
第一:非理性信念辨析。这是理性情绪疗法的主要方法。
第二:认知家庭作业。这是配合非理性信念辨析的方法而进行的。
第三:合理情绪想象。这是通过想象来体验自己所不适应的情境。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根据其方法、理论成熟的水平,大体可以分成萌芽、独立形态、科学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教育学发展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表现为思想、观点。而且和其他思想诸如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掺杂在一起,理论还不够成熟,方法是理性思考和经验总结。我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写作年代大约在战国末年,传说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比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多年。全书虽然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条件等等,都作了概括性的描述。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对教育规律性的认识,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在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但它比我国的《学记》晚300多年。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也都对教育的各个方面问题作过不同程度的说明,其中有不少是符合教育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的。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部分组成。
一、德育(详见第八章有关德育的内容)
二、智育
智育一般是指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的教育。近几十年来,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把智育解释为智慧和智力的教育,就是指通过智育培养聪明而有才智的人。
智育不等于教学。教学既要完成智育的任务,也要完成德、体、美、劳诸育的任务。而智育则主要是指包括各门学科的知识教育,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发展,各种智力培养的教育活动。
(一)智育的意义
1.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类文明进步,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物质文明的建设即提高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生产力中有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这两个因素都与科学技术分不开。劳动者只有掌握大量的科学技术知识,具有比较高的智能,在劳动过程中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革新技术,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人们通过智育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可以不断创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消耗。我国魏晋时期的徐干、葛洪等人认为,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演进,主要靠的是人的聪明才智。精神文明的建设表现在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人口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设与智育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基础的地位。因为在其他各育中所培养的素质,比如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索质、劳动技能素质等,都要以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作基础。比如要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首先要使学生懂得道德的知识,训练道德行为的技能。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甚至认为知识就是道德,他说:“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
(二)智育的任务
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知识是人类从事社会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概括与总结,它是后人从事社会实践的精神武器。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的延续,要求把这一精神武器传授给下一代,使后一代在前人认识的基础更好地改造客观肚界。因此,要通过智育向青少年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学生掌握知识是为了应用,只有善于把知识运用于实际,才能有效地发挥知识的作用。这就要求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技能技巧。
技能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数理化教学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或从事有关实验操作;在史地教学中,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或去测量地形,鉴别土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语言文学知识去阅读作品,分析评价作晶,从事写作等等。技能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就发展成技巧,如运算技巧,书写技巧,实验操作技巧,绘嘲技巧,运动技巧等等。
2.发展学生的智力
智力是指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因素,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就是这些智力因素之间的互相结合,构成每个人的智力水平。智力水平的高低反映人与人之问智力的差异。
人们常说“某人聪明,记性好”,是人们从记忆力的角度理解智力;说“某人料事如神”,是从思维能力的角度理解智力,但这仅仅反映智力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