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党建引领聚合力 “红岩思政”润社区——重庆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史”宣讲进社区的实践与探索
2025-06-20 17:30:00
重庆文理学院

  在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画卷中,如何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社区肌理?如何以党建引领激活思政教育“神经末梢”?如何深入推进“红岩思政”育人品牌建设?重庆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四史”宣讲为纽带,将红岩精神与学生社区治理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红岩铸魂、宣讲聚力、治理增效”的特色路径。

  一、党建引领:构建 “红色引擎”组织体系

  在学校党委书记蔡家林关于“思政课教师要进学生社区”的号召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以“培根铸魂”为核心使命,构建“党委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三级联动机制。成立由20支“思政课教师+学生骨干”组成的宣讲团,围绕“英雄先烈永流传”“建设祖国舍我其谁”等六大党建主题,形成“选题—备课—磨课—宣讲—反馈 ”的闭环工作体系。学院党政班子带头深入书香观云、清澈蓝天等四大社区调研,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要求转化为具体实践,把党建引领从文件规定落实到育人现场。在沐歌星湖社区宣讲中,思政课教师全程指导,2023 级思政专业学生杨冬兰、祖克会、范明月以杨根思、邓恩铭、江竹筠等英雄事迹为切入点,通过“8 分钟微宣讲+互动问答”形式,让“三个不相信”精神、红岩精神等红色基因在社区落地生根。这种“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组织模式,确保宣讲活动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二、红岩铸魂:打造地域特色思政品牌

  立足重庆“红岩精神发源地”的地域优势,宣讲团深挖本土红色资源富矿,将巴渝英烈事迹转化为“行走的思政课”。设计“江竹筠:绽放的傲雪红梅”“俞鸿儒:风洞传奇中的科研赤子 ”等特色专题,把《红岩》中的江姐原型、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等历史人物从书本中“请”进社区,用身边的英雄触动心灵。在清风揽月社区宣讲中,学生宣讲员荆裔芯讲述向警予“赓续警予精神 笃行青年责任”的故事,以“1928年3月20日被捕”“5月1日英勇就义”等具体史料,重现革命先烈的坚定信仰;杨婷婷宣讲“JF12 激波风洞之父”俞鸿儒时,用“物质匮乏年代仍坚守科研”的细节,诠释科学家的爱国情怀。这种“地域化+场景化”的内容设计,让红岩精神从历史走向现实,成为大家可感可学的精神坐标。

  三、宣讲聚力:创新 "讲 - 学 - 践" 三维育人模式

  突破传统宣讲“我讲你听”的单向模式,学院构建“理论宣讲—互动学习—实践转化”的三维融合体系。在清澈蓝天社区,宣讲员程席娟讲述黄大年“7 年追平我国深地探测领域30年差距”的科研事迹时,现场学生自发响起掌声;高柳熙宣讲徐立平“将误差控制在 0.2 毫米”的匠心故事后,引发学生关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热烈讨论。这种“学生主讲+教师指导”的参与式宣讲,既让青年学子成为思政教育的“主角”,又通过“微宣讲+互动问答+实践感悟”的组合拳,实现从“被动接收到主动传播”的转变。2025年5月至6月,宣讲团深入四大社区开展多场活动,覆盖师生800余人次。

  四、治理增效:推动思政教育与社区建设双向赋能

  “四史”宣讲进学生社区不仅是思政教育的创新,更是社区治理的创新。在学校知津楼二阶的宣讲活动中,宣讲团成员沈欣然、张文姨、周雨函分别宣讲《蜡烛写人生——萧楚女》《杨宁:最美青春镌刻 “苗山之恋”》《如松之劲,如梅之洁——杨岭梅》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杨正强要求:“要将英雄事迹转化为社区治理的精神动力。更要从历史中汲取信念、奉献、担当的力量,将个人理想融入家国大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勇担使命、砥砺前行。”清澈蓝天社区学生纷纷表示,要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社区服务实践。

  从红岩精神中汲取养分,在社区治理中践行初心。重庆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践证明:当党建引领成为“方向标”,当红岩思政成为“精神源”,当“四史”宣讲成为“连心桥”,就能打通学生社区思政的“最后一公里”。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812334388 2025-06-09 09:41